中国心脏病大会关注新科技的临床转化应用
会议现场 新华网8月7日电 (刘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心血管疾病负担和危害尤其严重。为应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全球性挑战,8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心脏病大会(CHC)在北京举行,今年的主题为“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创新·转化·合作”,会议将持续至8月9日。 高血压、高血脂成心血管病高发的推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疑难重症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病率、高医疗风险及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心脏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在大会报告中表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日趋深入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如中国临床研究和国产支架被国际认可、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推陈出新等。与此同时,心血管研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心血管疾病过快增长,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等。胡盛寿表示,过去20年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死亡率增长了120%,主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攀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形势严峻,中国居民高血压和高血脂症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其他继发性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推手。心血管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包括医疗资源的不足和相对浪费、心血管疾病治疗针对性差等。China PEACE(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揭示,急性心梗诊疗不规范普遍存在,医疗资源在防治领域投入不足和有效利用比较少。 推动重大慢病管理,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 面对严峻的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和挑战,有效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国际和地区间合作,需要与全世界各国和地区交流经验。胡盛寿说,“在研究和开发层面,我们需要更多‘创新’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并加速其向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在人群和区域层面,我们应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危险因素的预防;在临床工作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强调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无论是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还是人群防治,都需要来自国内外众多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专家、学者、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的积极‘合作’,从国家政策、中外经验、转化医学研究、社区管理等多层面进行研讨与交流,进一步促进理解、预防、控制威胁人类的心血管疾病,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献计献策。” 胡盛寿表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将包括推动重大慢病管理,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强化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型研究标准数据集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和维护生物资源标本库,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分类系统,推动疾病模型转化研究以及建立基于人类疾病和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等。 从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第一届(2004)开始,到2011年升级为中国心脏大会CHC,中国心脏大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心血管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学术盛会。学术内容覆盖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和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影像和检验、心血管病治疗学、护理等各个方面。今年大会还在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新进展、创新技术手术转播、临床研究、基层培训四大领域新增了专题论坛,充分展示当前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沿与成果。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CHC2015大会上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讨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交流心血管病医、教、研、防及产业的各种信息,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国家、地区及全球性挑战。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转化研究,胸痹,疾病谱变化,st段抬高,补益心脾,颈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