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快讯

一例罕见少年肝硬化的治疗

2017-12-26 09:00:08 作者:刘素芬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分享:

  长城新媒体12月25日讯(通讯员 刘素芬)近日,一名11岁患者,出现乏力、纳差、腹胀入住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患者没有肝炎病史,父母家族亦没有遗传病史。经查体发现患者: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入院后彩超显示肝硬化、脾大、腹水,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经常规化验筛查,排除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保肝治疗同时,予青霉胺口服,症状好转出院。

  据感染七科副主任刘素芬介绍,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绝大多数限于同胞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本病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少数成年期发病。发病年龄多在5-35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本病临床上以肝损害、锥体外系症状与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病情缓慢发展,可有阶段性缓解或加重。临床可见神经和精神症状:以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为主,并伴有面部怪容、张口流涎、吞咽困难、运动迟缓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肝脏异常。大部分病例肝脏损害症状隐匿、进展缓慢,就诊时才发现肝硬化、脾肿大甚至腹水。重症肝损害可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脾肿大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本病可致眼部损害,95%~98%的患者可见K-F角膜环,K-F环位于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暗棕色,宽约1.3mm,是由于铜在角膜后弹力层沉积而成。本病还可出现肾脏受损,如肾性糖尿、微量蛋白尿和氨基酸尿。钙、磷代谢异常易引起骨折、骨质疏松。铜在皮下的沉积可致皮肤色素沉着、变黑。

  药物治疗,以驱铜药物为主,驱铜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药物,一是络合剂,能强力促进体内铜离子排出,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等;二是阻止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如锌剂、四硫钼酸盐。

  本病治疗除药物治疗外,需饮食治疗。避免进食含铜高的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类、薯类、菠菜、茄子、南瓜、蕈类、菌藻类、干菜类、干果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类、动物的肝脏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药,如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

关键词:肝硬化,遗传病,疾病责任编辑:崔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