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八年来,“白求恩医疗队”转战太行,开展义诊巡诊、技术帮带和健康宣教,老区群众说——
“白求恩”回来了

2018-12-07 07:18:00 作者:耿建扩 尚文超 陈江文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

  在渤海之滨的夫妻哨所、狼牙山下某部训练场,在太行深处的“八路军总部”、五台山下的模范医院,在“人民功臣”刘凤琴的家中、一等功臣郝生尧的炕头,有一群打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旗帜的医生。

  8年来,他们钻山沟、下哨所、进乡村,长期转战在河北、山西太行山革命老区,在万里送医路上,用满腔热忱传播卫生防病知识,用精湛技术传递党对老区军民的关怀,用无私大爱传承白求恩精神。“白求恩医疗队”被河北省评为十大新闻人物,成为北京军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候选群体、北京军区联勤部“为你骄傲”先进群体。

  位于石家庄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白求恩大夫亲手创建并工作过的医院,原名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作为白求恩精神的发祥地,白求恩逝世75年来,全院医护人员始终把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刻进脑海、融入血脉、化为实践。“白求恩医疗队”组建于2006年7月,现有队员38名,涉及骨科、心胸外科、神经内科等25个专业,其中高级职称23名、退休老专家7名。

  在河北省涞源县银山口村,加拿大队员格兰特·斯图尔特医生(右)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的骨科步建立医生一起为村民义诊(2014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情系官兵,始终把保打赢、打胜仗作为奋斗目标

  2014年7月25日,太行山深处,一条不足3米宽的盘山路,伸向云霄。白求恩医疗队3辆救护车,像挂在崖壁上的缆车,低速爬行。30多公里的路程,车队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白求恩医疗队来啦!”看到救护车上红色的标语,官兵们乐开了花。在山头坚守了3年的指导员,一大早就站在营门等候,满脸感动。他动情地说:“党和部队首长惦记着咱们呢!”医疗队的到来,使连队像过年一样热闹,50多名官兵整齐列队,从营门一直排到山口。走下汽车,队员们顾不上休息,迅速展开接诊。4个半小时,从官兵宿舍到执勤哨位,从炊事班到家属院,医疗队热情地为连队每名官兵体检、诊疗。

  这只是白求恩医疗队服务官兵的一个生动场景。针对太行老区驻军营区相对偏远、官兵就医不便的实际,白求恩医疗队走进军营,开展“健康军营行”“生育关怀行”“温暖蓝天行”等活动,让官兵以强健的体魄投身强军实践。每次巡诊,医疗队坚持从定期巡诊向持续服务拓展、从单纯医疗向医疗支援拓展、从治疗身体疾病向保障身心健康拓展,探索实践以送健康理念、送全面体检、送专家医疗、送适用技术、送心理服务、送生育关怀、送药材设备、接重点病员回院诊治为主要内容的“七送一接”巡诊服务和医疗支援模式,真心帮助基层官兵解决看病难题。去年4月,白求恩医疗队在某防空旅训练场巡诊时,耳鼻喉科专家李晓明得知战士赵小武经常头晕,几次险些从炮位上掉下来。经详细检查,发现小赵患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第二天,医疗队安排小赵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愈了困扰他多年的顽疾。

  白求恩医疗队将服务与科研相结合,主研的活血止痛法防治训练伤等10余项选题通过全军立项,“数字化无线战场救治指导系统”“野战条件下师团级机动医疗机构血液处置多功能操作平台”等20余项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同时,白求恩医疗队将每次巡诊作为摔打锻炼卫勤力量的好机会,人员抽组、路线设定、场地安排、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都按照打仗的标准去准备。他们边服务、边练兵,应对和处置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执行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积累了经验。8年里,白求恩医疗队先后深入40多个山沟仓库、10多个部队驻训点,累计接诊部队官兵3万余人,让不孕不育的200余个家庭圆了“求子”梦。

  一心为民,始终把保健康、送温暖作为践行宗旨

  行程30多万公里,发放药品价值200多万元,捐赠医疗设备100多台(件)——8年来,白求恩医疗队足迹遍及河北、山西两省5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

  骨科副主任步建立清楚地记得,2010年10月在河北唐县牛眼沟村义诊时的情景。闻讯赶来的8岁男孩小甄一拄着用树枝做成的拐杖前来看病。先天性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步建立感到格外揪心。小甄一的病情不能再等了!步建立将病情向医院汇报后,与加拿大医学专家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4年来先后7次无偿为甄一实施手术治疗。

  像这样的事,医疗队不知做了多少。他们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每年拿出近百万元开展爱心救助,连续3年组织“重走白求恩路”活动;先后为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53名在乡老八路、老党员、老模范建立了健康档案;走进10余所希望小学,向留守儿童捐赠了学习用品;在朔黄铁路700多公里的沿线建立6个医务室,派出12名医生长年值守。去年5月,白求恩医疗队牵手山西左权县,让16万左权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服务。

  太行老区山高路险,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卫生力量薄弱,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重重。为此,白求恩医疗队建立起巡诊一次、帮带一批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一批医疗人才的“三个一”机制,为老区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晋州市马于镇北辛庄村地处偏僻,村医周自更过去只会打针输液,处理简单的头疼脑热,遇到急难疾病常常不知所措。白求恩医疗队在派医生驻村义诊的同时,安排他到医院学习进修。经过指导帮带,周自更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即使碰到急重症患者,也能在上转前进行有效处理。

  像周自更这样的乡村医生,白求恩医疗队先后培训了306名。医疗队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县、乡、村卫生机构开展教学查房900多次,举办医学知识讲座100多次,培训卫生骨干1400多人。

  弘扬传统,始终把保本色、当传人作为价值追求

  “那年我胃疼,是白求恩大夫治好了我的病。”坐在炕沿上,90多岁的崔桂英回忆,1939年9月,白求恩带领医疗队来到牛眼沟村,在这里建起后方医院,还建起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给战士们疗伤,为乡亲们治病。2013年5月8日,白求恩医疗队33名队员在为牛眼沟村群众义诊后,来到“红色老人”崔桂英的家中,听她讲述白求恩救死扶伤的故事。

  太行老区群众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白求恩医疗队在义诊巡诊的同时,坚持开展“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让白求恩精神回归老区,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医疗队组织参观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白求恩手术室、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等旧址,利用到老八路、老党员家中巡诊的机会,请他们讲白求恩的故事,使医护人员在走近白求恩、感悟白求恩、耳濡目染白求恩事迹中坚定理念信念。在平山县土岭村义诊时,耳鼻喉科专家周永青得知村民张二巧患神经性耳聋,就将患者接到医院免费安装了人工耳蜗,又跟踪治疗,让张二巧听到了声音。

  8年来,医疗队所到之处,军民列队相迎、奔走相告,有的举着“白求恩回来了”牌子,有的捧出一把红枣,有的送来绣花鞋垫。山西武台县黄石村的邸兴开老人说,白求恩医疗队给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药品,而且还有健康的希望。如今,到老区去义诊,在该院已成为一种时尚,每次活动,队员们都踊跃报名。为了参加“重走白求恩路”活动,口腔医生李向飞在接到转业命令的情况下,夫妻同上阵。他说,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因患高血压长年吃药的神经内科老主任冯连元,克服困难上山下乡为百姓查体,被群众誉为“义诊专业户”。白求恩医疗队还先后执行“和平天使—2009”中加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利比里亚维和等任务,把白求恩精神播撒到了非洲大地。

  短评

  为“白求恩医疗队”点赞

  时光荏苒,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已经75年了。重读《纪念白求恩》,仍旧让人心潮澎湃;重温白求恩的事迹,依然让人感慨万千。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的事迹,读来让人肃然起敬、击节称赞。

  组建8年多来,“白求恩医疗队”钻山沟、下哨所、进乡村,长期转战在河北、山西太行革命老区,开展义诊巡诊、技术帮带和健康宣教。他们秉承的,正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回来了”的标牌和广大群众感动的热泪告诉我们,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白求恩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学习、传承、发扬白求恩精神。

  弘扬白求恩精神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践行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各行各业发扬白求恩精神,中华大地就一定充满阳光。

关键词:白求恩医疗队,太行山,义诊巡诊,技术帮带,健康宣教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