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邢竹林:神仙山上的英雄军医

2018-12-07 09:00:35 作者: 来源: 长城网综合
分享:

  邢竹林,男,北京市人,1915年1月出生,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1942年1月从白求恩卫生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医生及医务主任。1943年,在抗日战争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他带领80名重伤员隐蔽在河北阜平县境内的神仙山上,冒着日寇搜山的危险,为伤员实施手术,并为打破敌人封锁自制药品、器械,挽救了大批伤员的生命。在完成战伤救治任务的同时,他视人民群众为亲人,千方百计解除其痛苦,被誉为“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卫士”。为表彰他的模范事迹,1944年,他被晋察冀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起战斗英雄,人们不免会想到象董存瑞、黄继光等那些为了战斗胜利而冲锋陷阵的勇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历时3个多月的神仙山反扫荡斗争中,曾涌现出一位拿手术刀的战斗英雄——他就是该院外科军医邢竹林。

  虽没有面对面同敌人刺刀见红,但神仙山的军民永远记录下了他救死扶伤的不朽功绩。他和那些战场上的勇士一样坚强,一样勇敢,一样高大。

  山路崎岖,当踏上神仙山的最高峰,遥望着数不尽的悬崖沟壑,使人不难想象,那时,邢竹林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挽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是一种何等的英雄本色呢?

  转战神仙山

  1943年秋,晋察冀边区遭受着自根据地创建以来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日寇集中4万余兵力,向根据地腹地——北岳区展开了最持久、最残酷的“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铁壁围剿,当时驻在阜平县大台村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抽出大部分人员组成救护队随主力开赴外线作战,正在治疗中的80名重伤员,由时任外科医生的邢竹林负责,率领几十名工作人员,转移到驻地东北方向的神仙山,隐蔽开展治疗工作。

  上山后,邢竹林对工作人员按内、外、妇等划分为10个小组,自己兼任手术组长,将80名伤员分别隐蔽在十几个悬崖山洞里。洞与洞之间,近则四、五里,远则十多里。他立下军令状:“不管有千难险阻,坚决保证伤员生命安全。”

  敌人搜山开始了。邢竹林白天出不了山洞,巡回治疗只能在晚上进行。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爬山路、攀悬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一天也没有延误查看伤员。一次,住在岭根村附近峭壁山洞里的护士和伤员,见已是五更天,邢医生还没有来,估计今晚他是赶不到这里了。就在这时,洞口传来“沙、沙”的磨擦声,不一会儿,一个身影爬进洞内。当大家看到满手是血、一条裤腿撕裂、外露的棉花上也渗着鲜血的邢竹林时,顿时都惊呆了。一个伤员爬到邢医生跟前,拉着他的手说:“我们能坚持,你不要每天都来看我们了,这太危险,我们不忍心啊!”邢竹林用护士递给的纱布边擦着手上的血迹边说:“这没什么,被乱石划了一下,很快会好的。”他赶忙查看伤员的伤口,逐个重新换了药。

  上山5天了,14名急需手术的重伤员,经过邢竹林夜以继日的工作,已顺利做完12个。剩下的2名伤员,一个晌午就可以完成。就在这时,紧急情况发生了。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和手术组的同志就忙活开了。约在11时左右,第一个伤员的手术做完,第二个伤员的手术即将开始时,不料,在洞口观察敌情的看护员匆匆跑进洞内,说敌人搜山离这里只有一、二百米了。怎么办,手术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停一停?邢竹林心想:“敌人搜山一般天黑才能走,手术向后拖一天,伤员就要忍受一天的痛苦,甚至会感染化脓。”于是他当即立断,定下了继续手术的决心。就在第二个伤员的手术做完缝合时,洞外传来鬼子“呜哩哇啦”的叫喊声,一排子弹“噼噼叭叭”地打在洞口上方的石壁上。

  “赶快转移!”邢竹林一边紧急给伤员包扎,一边招呼工作人员向南山洞转移。包扎完毕,他不顾疲劳,背起伤员就跌跌撞撞向洞的深处撤离,安全地将伤员转移到南山洞。敌人很快发现了那个山洞,两个伪军爬进洞里,向里打了一阵子枪,听到里边没有动静,只好撤走了。敌人这次进洞,唯一收获是拣到邢竹林他们刚用过的一团带血的纱布绷带。

  战地发明家

  敌人的封锁清剿给神仙山军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已是农历十一月份了,工作人员和伤病员都还穿着单衣,只能靠砍柴烤火御寒;储存的粮食越来越少,在保证伤病员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只能每天靠四个黑豆面饼子充饥。面对这艰苦的环境,邢竹林无所畏惧,勇挑重担,他既当医生,又当看护员、管理员,经常利用到各山洞巡诊的机会,砍捆柴草捎进洞里;还同看护员一道下山背水;与管理员一起趁敌人搜山的间隙到老乡家筹粮;替体弱的护士看护守夜、做护理工作;忍着饥饿把分给自己的饼子让给伤病员吃。更使大家受到鼓舞的,是他不等不靠,勇于发明创造,能在艰苦的条件下找出战胜困难的办法,成为小有名气的“战地发明家”。

  作为以保护伤病员生命健康为己任的手术组,最为困难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缺乏。由于敌人长期封锁,山上的药品、器械供应几乎断绝。看到有些伤员的伤口一天天恶化,邢竹林急得心如火燎。他把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会研究,会上,他坚决地说:“我们决不能这样等下去,要想办法弄药、弄器械,打破敌人的封锁。”这时,他想起了白求恩大夫发明“卢沟桥”的故事,心里豁然一亮。一连几天,他只身趁着夜幕,到岭根、陈士庵、碳灰铺等村拜访老中医,寻求解毒、消炎的偏方。当他得知熟石灰、大黄等具有很强的杀菌消炎作用后,连夜支起锅,把生石灰炒熟后加进大黄等中草药,制作出了粉红色的消炎粉,经在自己身上试用,效果很好。于是他将这种药命名为“创伤粉”,在整个神仙山根据地推广使用后,使那些不需手术的伤员很快结疤痊愈。

  “创伤粉”主要用于浅表外伤,那么,手术的创伤刀口怎么处理呢?“剃头刀子”和“小瓷碗”的故事,是邢竹林在战时特殊环境中的又一发明。没有药品,又要防止发炎化脓,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解决这个难题,邢竹林从在洁净的环境里裸露的伤口倒好愈合中悟出办法。他就用一个消过毒的瓷碗,直接扣在缝合的伤口上,造成一个洁净的小环境,从而确保了伤口不被感染。经常转移,手术器械损失严重,再加上不能补充,用钝刀子作手术给伤员造成极大的痛苦。邢竹林看到剃头刀子倒是满快的,钝了又可以磨,他经过改进,又发明了用消过毒的剃头刀子给伤员作手术的技术,减轻了伤员痛苦。

  邢竹林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克服了医疗条件上带来的难题,使所有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治疗。三个月的反扫荡,80名重伤员全部康复,其中50名重返前线。在这期间,新接收的75名伤员,在邢竹林等工作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也大都痊愈,创造了医院战时救治伤病员的最好成绩。

  妙手送瘟神

  日寇的残酷扫荡,不仅给医院带来极大困难,也给驻地人民群众造成毁灭性的摧残,房子被日寇烧毁,粮食、牲畜被日寇抢光。看到这种情景,邢竹林悲愤极了。他发出誓言:“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停止战斗的脚步。”为了建设好抗日根据地,他时刻都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健康挂在心上,被人们誉为“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卫士”。

  长期的流离颠沛,忍饥受冻,神仙山驻地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不久,一些村庄就发生了疫情,甚至有的村庄80%的人都病倒了。面对群众的苦难,军区卫生部指示医院,要立即抽调最好的医生,组成医疗队,抢救患病群众,消灭疫情。想到驻地人民群众在最困难的时侯,把条件比较好的隐蔽处让给医院,组织担架队抬着伤员转移,把自家仅有的一点儿小米、玉米面拿出来给伤员吃,自己以野菜、红薯叶充饥,邢竹林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医疗队。

  很快,以邢竹林为负责人的医疗队组成了,在三天时间里,他率领工作人员翻山越岭,对驻地4个村庄的500余名患病群众逐个进行了检查确诊,送医送药到户到人。针对这次疫情主要是痢疾、伤寒和回归热等情况,他在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注意休息、搞好自我隔离的同时,着重做了消除疫源的工作。

  连续十多天,邢竹林带领身体可支的群众上山伐木砍柴,以便把敌人烧毁的房屋尽快修好,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还组织群众灭蚤,清理庭院,用白灰粉刷室内外,消除传染源。繁重的体力劳动,使邢竹林身体难支。一次扛着一捆柴,昏倒在下山的路上,群众纷纷围上来,个个满含热泪地呼唤他:“邢大夫,我们的好兄弟,你不能倒下呀!”看到邢医生累成这样,待其清醒后,大家都劝他悠着点,这些事说到就行了。

  对4个村的20多名重患者,邢竹林更是关爱备至。白天忙活一天,晚上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逐个去查看病情。为了使这些群众尽快康复,他对护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护理人员一刻也不能离开病人,精心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向他报告,以便作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岭根村的一名姓高的大嫂高烧4天了还没退,邢竹林心急如焚。为了弄清高大嫂的病,他一夜守侯在其身边。考虑到高大嫂的病情重,一般药量压不住,当晚就给病人加服了一次药。黎明时分,高大嫂的烧退了,他才放心离去。

  在邢竹林所率医疗队的紧急救治下,患病的群众全部痊愈。伴随着反扫荡的结束,人们的脸上绽开了胜利的喜悦。经过艰难困苦的洗礼,军民的心贴得更紧了。

  为庆祝反扫荡斗争的胜利,1944年,晋察冀军区召开群英大会,授予邢竹林“战斗英雄”称号。他是获此殊荣者中唯一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参加群英大会归来,他干得更起劲,积极请缨参战,随同部队投入到大反攻、大决战、大进军的战斗行列。

关键词:邢竹林,神仙山,英雄,军医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