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涵盖了通络治久病、通络治新病、通络治未病三个层次。
络病包括久病入络“和“新病入络“,前者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意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后者则常见于外感疾病,如流感、感冒等。由于络脉细窄、网状分布、气血行缓、面性弥散的时空特点,决定其发病时常呈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因此维持络脉通畅是调阴阳、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御精神的关键。既往确立"络以通为用"的治疗总则,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络"涵盖了通络治久病、通络治新病、通络治未病三个层次。
通络治久病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多种慢性疾病可呈现出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发展演变过程,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对多种慢性疾病开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干预策略研究。围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出"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病机新观点,确立“搜剔疏通"组方用药规律;围绕心律失常提出"络虚不荣”病机观点,借鉴叶天士"络虚通补“用药经验,提出"温清补通"用药规律及“整合调节一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路,实现由"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围绕心力衰竭提出”气阳虚乏、脉络瘀阻、络息成积“病机观点,制定“气血水同治分消治则;此外对恶性肿瘤提出"正气虚乏、脚肾两虚、络息成积“中医病机,确立“健脾补賢、散结通络"治法;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提出从“脾“论治新策略,为上述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及用药选择,同时结合现代实验技术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了“治久病“通络代表性药物的确切疗效,有效的提高了临床防治水平。
通络治新病
络病之新日、久暂是相对而言,较之上述慢性疾病,以流感、感冒为代表的外感温热病则属于络病新病范畴,既往运用络病理论空阆概念探讨外感温病及瘟疫病机传变规律,指出瘟邪疫毒遵循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空间传变规律,提出“积极干预"对策一ー“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并确立“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法。相关治新病”通络代表性药物在我国甲流、乙流、禽流感等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出通络治疗在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通络治未病
通络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三个层次,其中对于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未病先防”尤为重要。《金匮要略》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通过顺应自然,调摄身心,提高御病抗邪的能力,则可防止疾病发生,其调养总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饮食有节",一方面需要保持饮食物摄入适量,"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为五藏之葆"(《吕氏春秋》),另一方面需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以饮食的四气五味调整人体的气血津精、寒热虚实,成为健康养生饮食的指导原则。同时注意多食健康食品,少用垃圾饮食,亦可根据体质、环境、工作强度、生理状态等选择适合个体的健康饮食。“起居有常”,则强调顺应自然阴阳四时消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将起卧作息与每日晨昏相结合,使其更符合机体生命节律。
既病防变”、"病瘥防复"则强调疾病状态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抑发展及防止再次复发的重要性。以心血管疾病为例,结合开展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显示,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以及过度疲劳引起的身心疲魚等均可使体内代谢物谱发生改变,导致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代谢前体物质异常,此时若防病于未然,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放松压力、合理饮食等可改善自身代谢状态,通过超前干预、辨证施调的干预策略,从源头滅少“三高“疾病的发生。但若出现了“三高“等导致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则需重视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抑制动脉硬化的发展,稳定易损斑块。防止变生它病,尤其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已发生心梗、脑梗的患者则需减少诱使其复发的因素,降低再发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