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防沉迷”:建制立规,更要群策群力

2019-11-06 17:19:28 作者: 来源: 大河报
分享:

  无网络,不生活。对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长的“00后”“10后”孩子来说,他们不仅“带着鼠标出生”,而且还将“伴随着手机长大”,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原住民”。不过,在孩子们尽情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始终令家长们感到头痛——如何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揆诸报端,孩子因为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的事随处可见,更有甚者,盗用家长的付款账号在网游中买装备、在直播间“打赏”,由此造成的天价账单令家长抓狂。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担心孩子因为玩游戏而耽误学习、乱花钱,网游供应商则担心因为孩子沉迷其中而“引火上身”。基于此,“防沉迷”代表的不只是家长的呼声,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为此开出了“药方”。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玩游戏时间太长、乱花钱问题,《通知》作出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一方面严控网络游戏的时段和时长,另一方面规范网游付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如此双管齐下,有助于为未成年人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不过,建造这道“防火墙”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识别未成年人的真实身份?正因为如此,《通知》要求严格实名注册,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

  实际上,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在各种防沉迷系统中,“实名制注册”都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实际收效似乎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注册虽然是实名制,但真正的玩家未必是注册身份所有人——孩子完全可以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进行注册。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识别方法?答案是肯定的:在开始游戏前进行面部识别,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但这又涉及一个新的问题,包括面部信息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如何才能避免被滥用?

  相关部门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与公安部对接,牵头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为游戏企业提供游戏用户身份识别服务,以准确验证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此外,还将逐步完善和丰富身份识别系统的功能,实现跨平台使用网络游戏时间的数据互通,以掌握每一个未成年人跨平台使用游戏的总时间并予以约束。与公安部门对接,意味着面部信息不至于被滥用;跨平台合作,意味着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建立在实名注册、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当有助于网游实名制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10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提请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加了关于网络沉迷防治等重要内容。同一天,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公开表示,为强调未成年人保护,今年年底腾讯所有游戏全部接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不能接入的一律下架。为未成年人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细化管理、技术层面不断升级,互联网企业也有必要强化内部管理、改善网络生态,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关键词:防沉迷,网络游戏,注册,超过,人民币责任编辑:毕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