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心情不好,心脏就会更不好

2020-05-21 16:32:44 作者: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而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患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心衰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和收缩压均较低。

  心力衰竭带来的恐惧

  中国是一个对“死亡”讳莫如深的国家。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其后道教、修仙文化兴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重视和追求,以及对疾病、衰老的避讳与恐惧。这些情绪在患有心衰的老年病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显著。这些患者年纪较大,面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十分薄弱,加上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非常容易滋生不良情绪。

  冠心病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加重疾病,极易反复发作且并发症较多,对患者心理健康危害较大,极易导致其出现抑郁及焦虑症状,危害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为控制疫情发展,全国延长假期,延后复工时间,在岗人员数量锐减,医院力量集中用于预防与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医疗护理质量下降。同时,冠心病患者身体较常人虚弱,免疫力低,抵抗力较差,属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更使患者心理压力激增。

  心衰病人的现状

  临床统计发现,70%~80%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而病情严重程度及其生活自理能力等与心理障碍的发生关系密切 。

  由于心力衰竭解剖位置与病情具有特殊性,患者大多会采取回避、消极的态度面对病症,拒绝了解疾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也往往为避免较为高昂的医疗费用采取消极的治疗方式。长此以往,病情得不到有效缓解,反而会加重其负性情绪,使机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引发冠状动脉供血障碍与血管痉挛,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疾病恢复与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临床诸多研究证实,对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利于协助其建立良好的治疗信心,进而利于其积极配合临床相关诊疗与护理工作,提升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治疗效果。研究指出,因无法积极配合临床科学诊治,从而不利于病情控制。为此有效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已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方案中的关键。

  如何有效干预

  患者的负面情绪主要来源于心衰临床症状产生的巨大痛苦。由于心血管系统非常复杂,大部分心衰患者受到年龄、教育水平的限制,无法与医生形成有效的沟通。只能通过自身产生的症状进行简单判断,极易产生恐慌情绪。

  基于此现状,缓解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维持患者相对健康状态,保证其较为舒适的日常生活是稳定患者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

  通络药物芪苈强心胶囊是标本兼治慢性心衰的代表中成药,除有效缓解心慌、呼吸困难、下肢浮肿、不能平卧、乏力等症状,还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脏收缩力,提升心脏排血量,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改善慢性心衰,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在疫情环境下,坚持服用芪苈强心胶囊,还能够增强冠心病心衰患者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稳定的状态能为患者树立信心,为进一步治疗打下稳定基础。

关键词:心情,心脏,冠心病,心力衰竭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