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疫情紧急时的情形如在眼前,4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舱医院迅速建成,全国范围内千方百计保障口罩、医用酒精、消毒液、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供应,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多个应急攻关项目加速推进……
可以说,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直面问题,加强应对。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当下,一些地方医护人员紧缺情况仍在,特别是专业人员资源的需求比较大,疫情也使得医疗防护物资缺口被放大,科研创新动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就必须从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完善公共卫生科研创新机制等方面加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基层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从社区层面发力,不断织密织牢的防控网络就是来之不易的经验。这也意味着,必须尽快解决一些基层社区医疗存在的服务能力弱、基层医务人员不足、群众对基层社区医疗依从度不高等问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到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从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到强化基层卫生防疫,一条条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措施被写进其中。从中不难看出,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行公共卫生体系的决心。
由疫情生发开去,也要从根本上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等。
对于个体而言,一场疫情也让我们看到生活习惯的差距,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观念,出行戴口罩、使用公筷、实行分餐……文明新风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疫情是对公共卫生工作的一次大考,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契机,以“绣花”功夫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就一定能够未雨绸缪,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