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一、康复目标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康复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复对象
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经治愈出院的患者,以及达到解除集中医学隔离观察标准的无症状感染者。
三、康复流程
(一)入院后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指导,监督执行;
(二)康复治疗2周后评估,制定居家康复方案,居家康复。
四、主要功能障碍的康复
(一)呼吸功能障碍
1.主要表现: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喘息、胸闷,咳嗽咳痰无力,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量降低伴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
2.功能评估:通过自觉呼吸困难程度、疲劳程度、活动耐力、无创脉氧饱和度进行评估。
2.1自觉呼吸困难程度:采用改良医学研究理事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该量表评分分为5级(0-4分),0-1分视为症状轻微,≥2分为症状较重。见附件1。
2.2 疲劳程度:采用Borg自觉疲劳量表,该量表为6-20分,分为7个等级,通常大于13分为有明显呼吸和疲劳症状,大于等于17分则需要终止运动。见附件2。
2.3活动耐力: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该试验操作简便、安全,易推广普及,可作为参考指标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强度指导。见附件3。
2.3无创脉氧饱和度:使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评价患者的缺氧程度。
3.康复治疗
3.1缩唇呼吸训练:患者取坐位,为了增加呼气流动的阻力,唇部缩成“吹口哨”形状;吸气时,让气体从鼻孔进入,稍微屏气;呼气时缩紧嘴唇,如同吹哨时一样,使气体缓慢均匀地从两唇之间缓缓吹出。吸气与呼气之间时间比为1:2。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分钟,逐渐延长呼气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3.2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腹部向上隆起,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锻炼2次,掌握腹式呼吸后,应将缩唇呼吸融于其中,能有效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调动通气的潜力。
3.3呼吸节奏调整:可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呼气时采用缩唇呼气,此过程中可将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感受腹部向上隆起,呼气时放松呼出,腹部自然收回;呼吸频率一般应控制在1:2或1:3左右。
3.4有氧运动:具体运动处方如下。
运动内容:传统功法“八段锦”。
运动强度: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低强度逐步进阶到中等强度。应用Borg自觉疲劳量表进行自我评估,使运动过程中Borg自觉疲劳量表评分控制在13-16分;如家中备有医用级别的脉搏血氧监测仪,可进行血氧监测,血氧不低于93%即可。如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气促、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大汗、站立不稳、疼痛等任一种情况,则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
运动时间: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依个体情况八段锦每次可做1-3遍,循序渐进,逐步延长运动时间,每次运动20-60分钟。
(二)心理功能障碍
1.主要表现:情绪反应如焦虑担心害怕、情绪不稳定、抑郁悲伤、无助与愤怒等;认知改变如一些患者会有感觉失真、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自责等;行为障碍如失眠、回避行为、过度进食、过量饮酒、自伤甚至自杀行为等;生理反应如可能会出现因情绪而引起的心慌、头痛、肌肉酸痛、消化不良,胃胀,反胃,食欲下降等心身反应。
2.功能评估:评估患者是否有焦虑、抑郁等表现,可采用以下评估量表:
2.1抑郁: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该量表由9个项目组成,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总分在0-4分为无抑郁症状,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分以上为重度抑郁。见附件4。
2.2焦虑:可以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该量表由7个项目组成,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总分在0-4分为无焦虑症状,5-9分为轻度焦虑,10-14分为中度焦虑,15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见附件5。
3.康复干预
3.1自我心理调节
①客观认识和评估新冠疫情,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增加安全感,舒缓自己的恐惧情绪。
②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忧虑、紧张、恐惧是绝大多数人面对疫情的正常反应,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规律,逐步排解负面情绪。
③接受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和关心,逐渐恢复正常社会关系。
④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巧,必要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⑤通过欣赏音乐进行心理调节。根据古人的“五音疗法”理论,不同曲调旋律的音乐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使人们心情放松、气血和畅,从而脏腑心身同调。可以根据患者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音乐,推荐音乐:《梅花三弄》,补肾;《阳春白雪》,润肺;《十面埋伏》,健脾;《胡笳十八拍》,养肝;《紫竹调》,舒心。
3.2专业心理干预
①专业心理医师根据新冠肺炎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患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
②心理干预前需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由精神科医师进行诊断和专业量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③对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等需要心理支持的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必要时予以相关药物干预。
④对有冲动、焦躁和自杀倾向等精神问题患者及时提供精神科会诊,制定专业的心理-精神联合治疗方案。
五、中医康复
(一)中药康复
1.清金益气颗粒
来源:生脉饮合升阳益胃汤加减,结合武汉康复用药经验。
组方:白人参、麦冬、五味子、云苓、清半夏、苍术、薏苡仁、芦根、黄芩。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和中,清热祛湿。
主治:新冠肺炎恢复期,见心烦意懈,干咳少痰,咽喉不利,动后气短,倦怠乏力,胸腹满闷,纳呆便软,四肢沉重,舌淡少津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1次1袋,1日2次,儿童减半。疗程14天。
2.兰香解毒煎剂
组方: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陈皮、清半夏、茯苓、桃仁、当归、金银花、连翘、绵马贯众、生姜、甘草。
功效:健脾化湿,活血解毒。
主治:适用于湿热较重,舌红苔腻,脘腹胀满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1次1袋,1日2次;儿童减半;3岁以下幼儿,每次1/3袋或遵医嘱。必要时服用3天。
3.清热抗毒煎剂
组方:生石膏、板蓝根、升麻、广藿香、蒲公英、黄连、白茅根、牡丹皮、绿豆、钩藤。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利湿。
主治:适用于余热未清,舌红,手足心热,口臭,便秘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1次1袋,1日3次;儿童减半;3岁以下幼儿,每次1/3袋或遵医嘱。必要时服用3天。
(二)针对性康复
1.穴位贴敷(通络康复贴)
穴位处方: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方法:贴敷于上述腧穴,隔日一次,具体贴敷时间可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以患者耐受为度。
注意事项:孕妇、幼儿及皮肤容易过敏者不宜使用。
2.耳穴贴压
耳穴处方:肺、胸、气管、交感、脾、胃、内分泌。
操作方法: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嘱患者每日按压6次,每次约10分钟,隔日更换一耳贴压。
注意事项:皮肤容易过敏者、耳廓局部有炎症、表面皮肤有破溃、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重度贫血的患者不宜使用。
3.针灸
穴位处方:肺俞、列缺、太渊、三阴交、肾俞、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湿热加大椎、曲池、尺泽;痰热加尺泽、曲池、天突;肺阴亏虚加膏肓、太溪。
操作方法:肺俞、列缺、太渊、三阴交用泻法;肾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配穴中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
六、居家康复
(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
(二)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三)定期消毒,保证家中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感染及传染。
(四)保持居家隔离,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相互接触。
(五)根据专业康复医师制定的居家康复计划,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治疗,保证合理膳食及充足的睡眠时间。
(六)调整心理状态,恢复体能,逐步回归社会。
(七)关注重症患者可能遗留的后遗症,定期复查,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方案。
(八)可按摩、熏灸保健穴位如大椎、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预防疾病发生;亦可在室内采用艾条熏灸或芳香利湿中药熏蒸,或制作中药香囊佩戴。
七、合理膳食
(一)适当限制食量、控制肉类摄取,每天宜摄入优质蛋白质150-200g。
(二)饮食宜温、宜软、宜少食多餐,宜食富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烹调方法以蒸煮为佳。每天宜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新鲜蔬果500-700g。
(三)补充足量水分,1500-2000毫升/日,宜多次少量饮用,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
(四)适当食用具有补气养阴、清肺化痰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百合、莲子、红枣、银耳、梨、藕、荸荠、鸭肉、萝卜、陈皮、芦笋、蒲公英、鱼腥草、薏苡仁等。
八、注意事项
(一)通过体格检查、问卷量表、辅助检查等方法,全面、详细的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心理状态及其他方面的障碍及严重程度,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二)掌握康复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个性化原则,尤其针对高龄及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加强治疗安全性。
(三)康复治疗应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保障治疗的安全和有效,适当调整治疗周期,建议有条件的医院佩戴指脉氧监测仪进行相关评估和治疗。
(四)出院病人康复治疗应减少因不确定气溶胶生成造成病毒扩散的风险,避免交叉感染。
(五)患者若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康复运动以微汗为度,任何不适感立即终止治疗,上报康复医师,完善检查,及时处理。
附件1-5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