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交通事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八大原因,交通伤害更是全球5~29岁人群的首要死因。在12月2日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前夕,相关专家学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举办的“‘椅’路有你安全‘童’行”12·2专题线上研讨会上,围绕儿童交通安全现状、国家立法及实践经验、我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现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切实保护儿童生命健康出谋划策。
法治保障“关键年”
“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马社强副教授表示,梳理近年来因交通事故死伤的未成年人数据发现,未成年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数据虽然逐年降低,但受伤数据仍然在逐年增加。其中,1~6岁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情况比较显著,数量比较高。“怎么对未成年人增加保护,提高儿童的被动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头盔等保护装置,会对未成年人起到很好的保护。”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不是意外,而是可防可控的。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是目前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最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公布的多项法律和政策中都看到了“儿童乘车安全”“儿童安全座椅”等关键词,2021年亦被业内看作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法治保障“关键年”。
比如,2021年9月27日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新增“儿童与安全”领域,并将“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儿童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作为该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3月,公安部发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对禁止儿童乘坐副驾驶和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系统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罚则。不少地方也开始完善相关立法,如福建省于2021年5月通过了我国首部关于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的专门法:《福建省儿童乘坐机动车使用安全座椅的规定》,要求儿童乘坐机动车必须使用安全座椅。
另一方面,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表示,虽然国家层面以及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很多地方仍然缺乏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亟须制定更加细化的措施以推动其落地实施。比如,将“年龄10周岁以下或者身高135厘米以下乘坐家庭乘用车的未成年人”明确为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的使用对象等,从减少儿童交通事故伤害的角度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减少儿童死亡”的目标。
别让安全座椅成摆设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道路安全、伤害预防项目官员方丹表示,通过文献回顾以及相关实验统计数据发现,当儿童安全座椅立法和执法以及教育共同发生作用时,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从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对儿童的伤害,这样就完成了“法律—使用—保护”的政策路径。但同时也要考虑家长“愿意用、买得到、买得起、选得对、能安装、装得多、用得对”等一系列问题。
2021年年初,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对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有0~6岁儿童的有车家庭安全座椅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三地的安全座椅平均持有率达到79%。普及率和持有率提高了,但“叫好不叫座”又成了新问题——在持有安全座椅的家庭中,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仅为53%,还有2%的受访者从未让孩子使用过,对于安装位置以及正反向使用等正确使用方法仅有半数家长掌握。
该机构对拥有安全座椅却不使用的原因进行调研时发现,“孩子不愿意使用”“市内开车、路程短”是两大主要原因。此外,对未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的家庭进行调研时发现,“孩子乘车出门的机会少”“孩子不愿使用”“儿童座椅太占车内空间”是3个主要原因。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调查发现,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的保护效果已经有了普遍认知,但有认知并不意味着会使用,在使用的必要性和正确使用的认知上仍需要加强,别让安全座成为摆设。
此外,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梁梅表示,该机构在对安全座椅不合格问题进行梳理时发现,水平位移超标是儿童安全座椅最容易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她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安全、座椅与儿童的体重匹配以及产品与车辆的匹配,认准国家标准和3C认证标识,在使用过程中安装位置及正反向使用等也需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