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躺着或坐着的时间久了,猛地站起来时感觉眼前一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晕厥。贫血?低血糖?还是心脏出了问题?眼前一黑,到底怎么了?
“眼前一黑”准确叫法:直立性低血压
久坐或者久躺,起猛了“眼前一黑”,还可伴随着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以为自己是低血糖或贫血?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低血糖或贫血受体位影响较小,而造成站起时眼前发黑的,正是低血压,准确讲叫作直立性低血压。(低血压、低血糖和贫血是完全不同的三种疾病,详细区别如下表)
直立性低血压也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指从卧位转为直立后最初三分钟内,收缩压持续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伴有站立时头晕、视物模糊、黑曚甚至晕厥等典型症状,也可能无症状或只有非特异性的疲劳、发抖和恶心等症状。直立性低血压在各年龄段均可见,但通常好发于合并多种疾病的中老年人。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分为非神经源性和神经源性
非神经源性
血容量不足:脱水、出血、呕吐、腹泻、烧伤等情况。
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降压药(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三环类抗抑郁药。
机体内环境调节功能减弱:如长期卧床、发热等。
神经源性
原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及其他自主神经紊乱,并伴小脑、基底节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所致的神经异常。
继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脊髓损伤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直立性低血压?
站立后立即(通常在站立和行走后约5步内)出现复发性和短暂性直立不耐受病史,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有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是无症状的。主要症状是:
大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头晕、听力减退、认知障碍、晕厥;
视力模糊、变暗;
有时还会表现为“衣架样疼痛”(疼痛由颈背部放射到枕部和肩部肌肉,疼痛区域形如衣架);
由于肺血流灌注不足,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疲劳;
少数情况下,会因冠脉血供不足而引发心绞痛和心悸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仅在站立时出现,坐下和躺下时减轻。
确诊还需要做这些评估。
直立试验
患者安静平卧10分钟,测量其基础心率、血压,做常规心电图。迅速站立,试验过程中如果患者在直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为直立试验阳性。直立试验需要多次测定。若为阴性,可行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
安静环境下,室温20℃~24℃,直立倾斜试验开始前,受试者仰卧位休息5分钟,排空膀胱,倾斜角度为60°至80°,监测血压、心率和常规心电图(或动图心电图)以及临床表现,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分钟的全过程。若直立倾斜3分钟内受试者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则为直立试验阳性。
试验过程中,若受试者出现低血压症状,则应迅速将倾斜床恢复到仰卧位。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直立倾斜试验。
其他
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血常规、肝肾电糖、心肌酶+TnI、脑钠肽(BNP)和静息以及发作时血儿茶酚胺水平(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和神经源性低血压相关检查等。
“高血压”
也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高血压病人如果出现低血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患者的血压和季节、营养状况、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用药,如果用药剂量过大就可能会导致血压骤降,出现低血压现象。
②血容量不足,机体在呕吐、腹泻和大量出汗等情况下短时间内丢失水分过多,超过其代偿能力,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再服用降压药物,就会使血压出现偏低的情况。
③直立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神经压力感受器功能下降,经常会因为体位的变化而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④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脏泵血量不足,引起低血压。
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怎么办?
直立性低血压一般为一过性病程,如无明显症状可择期前往医院明确病因,如合并明显症状时,尽可能用手扶住旁边的墙壁,避免跌倒受伤,重新坐下或躺下,缓和一会再缓慢起身,如发生了跌倒、晕厥,醒来后最好去医院进一步就诊。
那么,如何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①避免快速站立或久坐久站,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给机体预适应的时间调节自主神经。
②避免喝酒和高温环境,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平衡饮食,适量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发黑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包括太极拳、散步、游泳、慢跑等。
③严格遵守医嘱,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④通过物理对抗的手段改善体位不耐受的相关症状。比如双腿交叉站立、穿弹力袜、腹部加压弹力绷带、缓慢深呼吸等。
⑤对于症状较重、发作频繁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通常需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氟氢可的松、米多君,屈昔多巴或托莫西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