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登革热”突袭南粤
“登革热”对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今年疫情来势凶猛,成为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6月开始,广东省多地爆发登革热疫情,截至12月15日零时,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5171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1341.29%,其中广、深为疫情重灾区,并在其他地市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暴发态势。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热引起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一般来说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今年的岭南雨水尤其多,温度和湿度都给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生长提供了“温床”。同时,雨水导致环境中的积水增多,给蚊子孳生提供了最佳场所。除了气候环境方面的因素,今年东亚、东南亚登革热高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省与东南亚地区经贸人员往来频繁,今年输入性病例也明显增加。另外,登革热有很多隐形病例,这也增加了大暴发的风险。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登革热疫情终于在这个冬季被遏制住,但也留给我们很多反思。登革热一直以来都有散发病例,但很少会像今年那样让我们如此恐慌。蚊子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怎能说灭就灭,依赖化学药物手段只能陷入耐药怪圈。 除了化学药,大自然才是我们寻找灭蚊“神器”的地方:水中游着吃孑孓鱼儿;地上爬着捕蚊子的壁虎;天上飞着食蚊虫的蝙蝠。还有创造卫生环境,减少死水、脏水淤积,清理垃圾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比化学灭蚊更长远有效。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灭蚊不能急功近利,从长计议,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摒弃依赖化学防治的习惯。慎用化学农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我们需要生态和谐的环境,而不是顾此失彼的冲动。 |
关键词:登革热,突袭,南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