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释放惠民红利
补偿新机制确保改革后劲 药费降低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收入怎么办?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以来,省、市卫生计生委积极谋划,经过科学测算,探索建立了补偿新机制,合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平山县县医院、县中医院两家县级公立医院从2014年11月开始启动综合改革,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平山县财政对医疗机构因药品零差率造成的收入减少按30%的比例进行补贴。还有60%将通过综合改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 主治医师挂号费以前是2元,调整后到4元;导尿以前是10元一次,调整后是13元;静脉输液费以前是5元,现在是6元……平山县医院内二科护士长曹丽慧列举了推行医院综合改革后调整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即使部分服务价格有所提高,但药费便宜了,患者整体医疗费用还是略有降低。”曹丽慧说。 平山县卫生局副局长李获平告诉记者,推行综合改革前,县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县级公立医院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了测算。 “预计每年需要200多万元。县政府已经将这笔资金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实行按季度预拨,每半年结算。作为医院来说,这部分资金可以及时得到拨付。” “根据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部署要求,我市31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原则上按照‘6:3:1’分担机制进行补偿。”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甄继革解释说:6:3:1具体就是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60%左右,财政补偿30%左右,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自行消化10%左右。这样一来,价格、医保、政府投入三方联动,医疗机构因改革带来的合理收入减少就能获得合理补偿。 “补偿机制的建立,使得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有了保障,为改革提供了持续的后劲。”甄继革说。 “推行改革后,医院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比改革前有所增加。”栾城区卫生局长王志军说,以栾城区人民医院为例,推行综合改革后,医院年门诊人次由21.4万增加到25.2万,年住院人次由1.75万增加到2.23万,手术由4100例增加到4474例。医院还添置了磁共振、新CT,开展了关节镜、脑外科介入等复杂手术。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医院职工的收入也实现了稳步提高。 新模式助推改革走向纵深 “启动综合改革以来,我们建立了一套新的人事管理模式。人员全部实行了岗位聘用制和合同管理,新进人员严格按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在职称评聘、工资调整方面与编内人员同一标准、同步进行。”栾城区医院副院长张金旗认为,管理机制创新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一个重点和关键。在这方面,栾城区医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在平山县医院,也正是依靠机制创新,使得困扰医院多年的“进人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几年,随着县医院规模的扩大,床位数大幅增加。一些临床科室和技术岗位急需补充专业新人。可医院编制有限,眼睁睁看着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平山县卫生局副局长李获平告诉记者,为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平山县人事、编办、财政等几个部门联合协商后,建立了一个临时机制:对急需的人才,经过全县统一考试录取的,准予办理人事调动手续,在正式编制落实前即享受和正式职工完全一样的待遇。 这样,每年县级公立医院可以补充10-20名新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医院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在此次综合改革中,各县(市)还对县级公立医院原有的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完善创新。将工作人员收入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岗位性质、成本控制、工作纪律、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制定了医生、护士、工勤岗位绩效工资比例框架,依据信息管理系统实行院科两级绩效考核,直接考核到每一个人。栾城区中医院还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绩效考核软件,从医疗数量、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成本控制、费用控制、使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这样就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
关键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阿莫西林克拉维,医院药房,医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