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走心,护士如何有耐心
正如之前公众关注的医务人员收红包一样,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要求医生签订拒收红包协议、承诺。试想,既然医生已经习惯收取患者红包,签订一个承诺做个样子应付一下,又有何妨?这种现象在签订承诺的要求下究竟有多少收敛,效果可想而知。只不过,在要求的作用下,这些现象变得更加隐蔽罢了。 再说对护士服务态度的要求,主管部门对护士服务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娓娓道来、入木三分,但种种“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现象,难道只是没有文件明示所致?要是文件要求了而护士短期应付或是置若罔闻,又该怎么办?如果各级各类医院达不到文件规定的优质护理要求指标,文件岂不成了一纸空文?由此看来,官方发文提出要求,更像是一则安民告示或是温馨提示,有没有预期的效果,真正还得两说。 因此,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管部门,官方应抛弃简单应对的懒政思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出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唤回“耐心”首先要尊重医护规律 对于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及其科室而言,即便是使出浑身解数,以最快的分诊速度,尚且难以应对候诊室拥挤的患者。如何尽快提高诊疗效率,以最大程度的接诊,仍然是医护人员不得不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个时候,护士的“耐心”究竟该如何体现,倒是个尴尬的矛盾。护士“耐心”了,会否降低接诊率,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会否更长,每日接诊量的下降,会否进一步加剧“看病难”。护士们真要“耐心”了,患者们能否忍受,倒是要打上个问号。 除了接诊压力与“耐心”之间的天然矛盾,假如不否认每个医护人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充足的护理资源同样是护士们“有耐心”的前提。与其说是护士们不够敬业,毋宁说是当下的医疗体系与服务模式下,护士的“耐心”实在是个奢侈品。 基于此,护士的“耐心”其实不会不翼而飞,也不会从天而降。因此,杜绝护士“没耐心”现象,唯有回归并尊重医护工作的客观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唤回护士们的“耐心”。 “耐心”只是理顺医患关系的药方 热情、“有耐心”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操作层面缺少考核的尺度,如果“耐心”一直悬在空中,很容易进一步撕裂“患护关系”。试想,每当患者的要求(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没有得到满足,都以“耐心”说事,岂不让双方关系更对立?因此,“开对方还要抓对药”,有关方面必须尽快让“耐心”实起来。 如何让“耐心”从宏观的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呢?首先是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有关方面应以护士行为规范为母版,制定一个规范护士行为的标尺,做到有法可依。比如,与患者交流中,使用“没空、没看忙着呢”等语言,就是不耐心。其次,要让患者的意见,成为考核护士的重要依据。 目前,部分护士之所以敢怠慢患者,主要就是护士的绩效,由院方判定,而不是患者考核。因此,有了衡量耐心的标尺,更要将之融入到护士的考核中,倒逼护士有耐心。试想,假如像淘宝一样,顾客的差评就是店家的生命线,那么护士还敢任性么? 提升护理质量,不只是解决“态度”问题 护士之所以得“差评”,有为整个医疗体系背黑锅的可能。改变护理工作的现状,首先要破除“重医轻护”的思维。现代医疗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在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不少医院,护理仍然被认为是低端工作,被严重忽视。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优秀护士不愿在医院长期待下去,纷纷转行,这无疑扩大了护理人员的缺口,使得“重医轻护”现象进入恶性循环。 此外,要想实现护理的好态度,就必须让护士更有尊严地工作,让其工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班、熬夜是常态,然而,护理工作的价值常常被忽视,护士们的付出和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相称。因此,应适当提高护理工作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对护理工作的尊重。 在现实中,不排除一些护士的态度差源于自身工作作风问题,对此医院不能回避,应加强管理和教育。同时,造成护理工作难以令人满意这一局面的,更有客观存在于医疗体制中的弊病。唯有正视这些弊病,真正拿出改革的行动来,才能为一个个好护士的出现提供土壤,才能最终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在各个医院的占比。 提升护理的服务质量,远不是一纸通知要求改变态度就能解决的。护士的服务态度不够好,只是医疗体制弊病的一个体现,它和药价高、看病难一样,不能总停留在治标上,要想治本,就必须得推进医疗改革。 |
关键词:护士,护理服务质量,看忙,耐心,态度,患者,制度规范,护理工作,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