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健康频道>>健康24小时

以好书为载体建设书香社会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 2015-03-30 22:5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语出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本义是指,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因为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

然而,在最近一次面向全国“今天你读书了吗?”的问卷调查中,有7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理由则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或“没有阅读习惯”。阅读出了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民众每年的阅读量不足,甚至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而且很多人觉得刷微信刷微博、读段子看漫画,有这样的阅读也就够了。有人概括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屏不离身”的浅阅读。这种状况,显然是与当前中央创导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不相一致的。

我们创导建设书香社会,首先要让全体公民深刻意识到,文字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不应被媒体更新和碎片化阅读所遮蔽。文字不仅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思维思辨和审美鉴赏。而我们倡导的阅读不仅仅是读图读段子,优秀的图书带来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碎片阅读和浅阅读无法获得的。读好书、会读书,不但可以获得从娱乐消遣到认知情感的多重愉悦,而且能激发创意,培养责任意识。

据报道,一份覆盖全国的阅读调研表明,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和图书加起来的时间约为15分钟。我国人均读书量是以色列人的十分之一。而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阅读的时长每年呈现近10%的增长,是纸质书籍的近四倍。不少学者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阅读等同于140字以内的微博段子,高频转发的“心灵鸡汤”,或者是所谓职场成功学。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是崇尚读书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既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和抽象,后者能够提高人的分析判断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健全人格,激发人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阅读既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核传承。智能手机的出现、阅读APP的兴起,从技术上让阅读无处不在,但是“移动阅读”伴生的碎片化体验,也让不少人满足于“信息获取”,而深度阅读的“质感”却淹没在资讯噪声之中。

现在有句玩笑话叫“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有学者表示,当下好书读的少,的确会让人出现“无力感”。“网上一有坏事曝光,立刻会有人围观批评,但是很多批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少了客观冷静的分析,以及亡羊补牢的建设性意见。“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一句空话,有了优质阅读的积累,往往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不仅能避免很多麻烦,也是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进而创新创业、实现多方共赢的基础。

出版界应该提供给读者怎样的书?这个问题也很值得反思。当下的有些图书的确令人担忧。打开一看,差不多都是教人如何钩心斗角,如何争权夺利,低级趣味遮人眼目,这怎么能行呢?营建全民阅读的氛围,要有健康的图书市场,要把好书摆上最佳位置。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应该当仁不让成为引领个人、家庭、社区阅读的主角。

对于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也是一个问题。阅读不用刻意跟着所谓“畅销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本应与日常工作休闲结合。买书不必求多,也不必非要跟上潮流,给自己定计划,有些泛读、有些精读,一些该啃的书得啃,但也不能把艰涩的书当做硬指标。尤其是年轻人要多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很多年轻人觉得考试、学习的书是必读,而选择其他读物时觉得那只是消遣。其实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有很多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知书、明理、做人,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想要更多好作品“占位”,出版界应当主动适应媒体转码。应该有更多学者、作家成为书本的“导读”,引导公众将零散的时间用于阅读,提高阅读量,最终让更多人有意愿翻开书本,看完一本书。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网络社区等新业态,都可以成为“导读”。文军表示,“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加上自发组织的兴趣小组,读书就能从个体活动变成阅读、交流、表达、提升的社会氛围。”

【“求是网评”栏目投稿邮箱为wp@qstheory.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共同构筑网上思想理论高地。】

书香社会,读好书,会读书,责任意识,激发创意

关键词:审美鉴赏,载体建设,书香,社会氛围,导读,智能手机,心灵鸡汤,信息

责任编辑:健康
-->

相关新闻

关闭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