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求助”呼唤常态化大病救助渠道
□湖北 杨朝清 “男扮女装卖卫生巾救女,获捐款超140万引争议”,“父亲上街挨揍为儿筹钱,‘人肉沙包’获捐超50万”……“另类求助”吸引公众眼球获大量捐款,但更多人却无处求救。据统计,中国白血病患者现在有500万人,其中儿童占近一半。许多家庭无法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也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方式向公众求助。(据《新快报》5月11日报道) “另类求助”在本质上是一种“博眼球求助”,通过角色反串、自我矮化等悲苦叙事手段,将个体遭遇公开化,将利益诉求社会化。在一个利益表达越来越受尊重的时代,“另类求助”让“沉没的声音”得以打捞。然而,能够得到舆论关注只是少数的幸运儿,大多数人却找不到寻求帮助的通道。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公民医疗需求的情形下,面对白血病、癌症等大病大灾,仅仅依靠家庭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对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希望的稻草”在于多渠道的社会救济网络。维护弱者的表达权利,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 博取眼球的“另类求助”,既见证了社会底层脆弱的生存生态,也折射出社会治理的短板。健全社会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鼓励老百姓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购买商业保险,扩大微慈善、微公益的公众参与,只有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才能形成常态化大病救助渠道,才能减少剑走偏锋的“另类求助”。 |
关键词:另类求助,大病救助,常态化,新快报,反串,因病致贫,男扮女装,改革 |
责任编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