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的“亚健康”状态令人痛惜
董文龙 农村中小学的寄宿生,尤其是其中的留守儿童寄宿生,他们的生活条件,身体和心理状况普遍令人担忧。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的数量约为3276万人,其中小学生近1100万,初中生2200万,而在这之中,留守儿童占约60%。 据相关调查,我国农村大部分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普遍较差,狭小的宿舍内挤满了二十几个学生,热水供应不足,伙食条件差,卫生条件也令人堪忧。而这些寄宿生的身体素质也比非寄宿生要差,他们的平均身高比非寄宿生要矮6~10厘米,体重轻3~9公斤。因生活空间小,缺乏亲人的关爱,普遍存在孤独、无助、迷惘的心理。 孩子是祖国的“春天”和希望,童年是孩子生命的“早晨”,但我们却不幸地看到大量农村寄宿生早早陷入了一种无论从身体上来说还是从心理上来说,都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我们怎能不对此扼腕痛惜。 之所以会形成今天农村寄宿生堪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我国的施行的“撤点并校”改革,据相关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近六成;农村初中减少了1.06万所,减幅超过1/4。十年“撤点并校”在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集中、聚拢、共享的同时,也连带造成了中小学生上学远的难题,据10省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平均距离为10.83公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公里,在这种条件下,寄宿制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其次,在这3200多万农村寄宿生中,留守儿童占了约60%,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孩子无人照料,也是农村孩子被迫寄宿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认为只要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吃饭住宿保障,便不顾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甚至有些家长忙得时候连孩子的电话都不接,这更加剧了孩子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其他负面情绪。 另外,这些农村寄宿制孩子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学校住宿条件硬件投入不足,如果他们能够有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住宿环境,如果他们能有可口的饭菜,甚至简单到他们能有足够的热水供应,不需要太多,他们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村中小学,连建学校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尚存不足,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则更是无米之炊。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老话题自不必多说,我们期待国家、社会能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这些寄宿生,为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毕竟“十年之计在树木,百年之计在树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永远是国家、社会一笔“收益率”最高的投资。 农村寄宿生的生活和身体心理的“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等多方面的背景,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其状况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迅速完成。但是这仍然需要国家、社会、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尽最大努力扭转这种对农村寄宿生成长的不利局面。要着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社会性的爱心资金、项目也应多关注这个群体;家长要多关心孩子成长和身心健康,即使再忙,也尽量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如果有时间,尽量多去看望在学校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学校是寄宿孩子的第二个家,学校的老师们应有意识的注意寄宿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尽量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 关心和爱是让这些农村寄宿孩子走出当前境况的关键所在,就像阳光的照耀是驱散阴霾的最好方式。 |
关键词:寄宿生,农村寄宿制,亚健康,留守儿童,农村中小学,农村初中,农村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