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为何是独家生产
本地关注 □广西 长风 对于病人来说,比“无药可医”更悲剧的,是“有药可医,却已断货”。近日,多位患者家属及医生发布消息称,一种名为“放线菌素d”的廉价化疗药断货,令部分肿瘤患者陷入困境。记者在南宁走访得知,多家大医院有的已断货,有的濒临断货。(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1叠5版) 根据报道,放线菌素d是一种针对儿童肾母细胞瘤、妇科滋养细胞肿瘤等有确切疗效的药物,一支价格为10多元,一个疗程也仅10余支。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部分实体肿瘤诊疗指南中,放线菌素d被列入首选化疗方案。相比而言,进口药物的效果没那么好,价格却更贵。 这么好的药,为何断货了?笔者注意到,廉价药断货的背后,是药企生产的“独门生意”。尽管该药品在全国有3家公司有批文,但其中一家已“好几年不生产了”,第二家企业则是将批文和生产线一并转让给第三家企业。这种独家生产的背后,势必容易导致一旦停产,就出现全国医院“缺粮”的局面。 近年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2010年,红霉素出现全国性短缺;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由于没有替代药品,医院一度面临停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局面;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出现短缺。 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长期维持低价,甚至是10年来一个价格。不要以为价格便宜才好卖,在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的制度下,越是低价药越没有竞争力。于是乎,这些廉价药的生产集中度就越来越高,往往全国只剩下少数几家,甚至只有一家企业在生产。比如红霉素,大连一家药厂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一旦这家厂不生产了,全国药物供应必然受影响。 或许有患者批评药厂唯利是图。但是,在物价飞涨的背景下,在商言商,如果一种药品的价格10年不变,厂家停产就不奇怪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家和地方都在尝试解决。比如2014年,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改革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等相关政策,保障低价药品的供应。当年6月,卫计委又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多管齐下确保常用低价药品的保障。而北京、江苏等地也对廉价药实行“保护价”。但就目前来看,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明显。 |
关键词:放线菌素d,药养,断货,西地兰,生产集中度,肾母细胞瘤,鱼精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