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食用鱼类过去40年大幅锐减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9月17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从1970年至2010年,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可食用鱼类的数量大幅度萎缩,包括金枪鱼、鲭鱼等。科学家呼吁各国应扩大海洋保护面积三倍,让海洋资源恢复生机。 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全球海洋物种的种群数量在过去40年减少近一半,对人类食物供应至关重要的鱼类的锐减情况更为惊人。科学家呼吁世界各国,在未来五年扩大海洋保护面积三倍,让海洋资源恢复生机。 世界自然基金会9月16日发表“蓝色星球”报告显示,从1970年至2010年,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受破坏与气候变化等问题影响,与商业性或自给性捕鱼活动关系密切的海洋物种大幅度萎缩。 该报告特别提到,人类餐桌上一些常见的鱼类锐减,比如同属鲭科的金枪鱼(又称吞拿鱼)与鲭鱼(又称青花鱼)等鱼类减少高达74%;亚洲餐桌上的珍肴海参数量过去几年锐减,加拉帕戈斯群岛和红海的海参减少了98%;捕鱼业者过度捕捞也导致四分之一的鲨鱼类与魟鱼类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兰博蒂尼发表声明,他表示“人类活动如无节制捕鱼、肆意破坏海洋物种繁殖地与栖息地,只是一代人的时间就重创了海洋生态环境”。 他强调:“这些人类活动带给全人类巨大灾难,而世界上最贫穷、必须靠捕鱼为生的民众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研究人员也发现,鱼类赖以生存的珊瑚礁、红树林与海草的数量也急剧减少。在研究人员观察的鱼类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以珊瑚礁为栖息地。据报道,全世界有约8.5亿人口必须依赖珊瑚礁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源以维持生计。 世界自然基金会强调,海洋资源为可再生资源,只要人类活动不超越“可持续范围”,就能让海洋生物数量逐渐恢复正常。 兰博蒂尼表示,人类要确保下一代能够继续享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就必须作出根本的改变,他说:“现在要挽救海洋生态还来得及,所以一定抓紧时间改变现状。” 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项目负责人约翰?坦策表示,海洋种群数量减少的问题出现在很多地区,尤其是非洲东海岸、东南亚珊瑚礁区域和南太平洋地区,迫切需要关注这一问题。 报告建议,在2020年以前将全球海洋保护区面积扩大三倍,目前只有3.4%的海洋面积受到保护。 报告也建议,为鼓励渔业从业者遵守受国际认可的捕鱼作业方式,呼吁消费者及商家多向遵守这些认可方式的渔业从业者订购渔获。 这份报告以1234个海洋物种为研究对象,追踪分析总数达5829个,研究与分析数量将近过往报告的两倍。 联合国大会将于9月较迟时候正式通过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自然基金会敦促出席峰会的全球领袖,致力保护海洋与沿岸栖息地,让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健康。(实习编辑:马娜审核:谭利娅) 原标题: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食用鱼类过去40年大幅锐减 稿源:环球网 作者: |
关键词:世界自然基金会,1970年,食用鱼类,海洋生态环境,海洋保护,栖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