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健康频道>>健康24小时

首届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防治学术会在哈召开 共同研讨心血管病

来源:东北网 作者: 2015-10-13 15:3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作为第二届中俄博览会期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学术交流的重要议程之一,首届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心血管病)防治学术会议、第七届中俄医药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寒地心脏病会议于1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召开,中俄两国的500多位代表就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转化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步入新阶段,双方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面临新机遇。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药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的这一系列盛会,首次由中俄两国专家共同参与心血管病研讨,从药理、预防、临床医学、基础与转化等四个方面对心血管等疾病进行多层面研讨,旨在加强双方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影响,加速搭建寒冷地区和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的研究平台,加快推动医药学的成果创新转化,共同谱写中俄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郁,中俄两国的500多位代表济济一堂,讨论的议题包括重大心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衰、高血压、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转化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教授及俄罗斯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科研副校长Vladimir Nikolenko在开幕式上致词。来自莫斯科国立医科大学、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话题开展了包括血栓论坛、心衰论坛、动脉粥样硬化论坛、黑龙江省心脏重症论坛、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内的20个专场125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和广大同道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致辞

  会上,杨宝峰院士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非编码RNAs在重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报告了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新的分子靶点,为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策略。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李学军教授李学军教授发现自噬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细胞的存活和抑制凋亡,这种潜在机制可能是姜黄素类多酚类化合物对内皮细胞保护、减缓氧化应激损伤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指明了新方向。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缪朝玉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脂肪因子,该因子能促进白色脂肪细胞的脂质代谢、抑制脂肪炎症反应,可能成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教授提出了调节伏隔核谷氨酸受体,可恢复其对慢性应激的突触适应性;提高NMDA受体的功能,恢复NAC神经元发生LTD的能力,被视为抗慢性应激的新的分子调控模式,从而为开展药理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

俄罗斯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科研副校长Vladimir Nikilenko致辞

  俄罗斯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科研副校长Vladimir Nikilenko致辞

  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形成的共识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冬季及高纬度地区的代表省份黑龙江省,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和致死率急剧飙升,且远远高出其它季节和南方地区,相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孙殿军和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介绍,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由于地处边陲,受寒冷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而高血压本身既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同时又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其它诸多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有专家调查显示:2011-2013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约为2%,而2014年黑龙江省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5.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长远看,黑龙江省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未来20年里仍呈增高的趋势。

  专家讨论并指出,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等均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就黑龙江而言,环境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寒冷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能被低估,寒冷对高血压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气候寒冷可使居民养成不同于气候温暖地区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膳食中盐(腌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较高,喜好饮酒。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人均摄入食盐约13.3克/天,超出推荐量122%,高钠膳食成为不容忽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全省人均食用油脂34.2克/天,也超出推荐量14%。此外,因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在白昼短暂、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居民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亦相对较少(有调查称从不锻炼的人高达80.5%)。长此以往,超重及肥胖人群增加,使体质指数成为寒冷地区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与会专家认为,高血压是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防控策略方面要结合寒冷的特点,明确寒冷在高血压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卫生宣教,改善饮食结构,鼓励身体锻炼,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针对各种可控危险因素,建立有效应对四季变化的干预方案,力争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而进一步降低黑龙江及北方高纬度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新闻背景

  【一】在“一带一路”等战略下,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俄博览会)已成为面向世界的中俄务实合作平台。

  经中俄双方商定,第二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定于10月12-16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举行。中俄博览会由商务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俄罗斯联邦工业贸易部共同主办,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与其他国家共办的国家级机制性展会。

  走过25年的哈洽会,在2014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2014年3月,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俄博览会作为重点展会被列入其中,中俄博览会在中俄合作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得到肯定。201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发布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办好每年的中俄博览会”,出现在中俄双方的联合声明中。

  在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及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的背景下,两国政府共同主办的中俄博览会,正起到深化我国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务实合作的“倍增器”作用。

  【二】“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和俄联邦科学院通讯院士、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格雷鲍奇卡.彼得.维达利耶维奇教授共同发起。2014年7月1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立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由中俄两国104所高水平医科院校组成,是中俄两国大学间成立的规模最大、参与院校最为广泛的合作联盟。它成功建立了中俄医科大学交流与合作的信息与技术平台,为中俄医药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新的桥梁。

  “联盟”为中俄两国主要医科大学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非政府组织,是在具体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关于加强两国高校交往、增加互派留学生、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合作的共识,以及《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所涉及医疗领域合作内容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旨在汇集中俄两国主要的医科大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俄医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快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水平。

  【三】黑龙江省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台阶”趋势。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先后于1958、1979、1991、1999、2007、2014年6次在本省境内进行大范围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涉及全省5个市、44个县、3个特定人群,累计约30万人,时间跨度近60年。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8.26%、9.65%、11.87%、17.06%、25.69%、33.88%,呈阶梯状递增趋势。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开始加快升高,1999-2007年以及2007-2014年为升高最快的两个阶段。前后纵向比较,该省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为50多年前的4倍,横向比较则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88%比29.6%)。

  【四】高血压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这已是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治指南的共识。全国第三次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在我国已超过肿瘤跃居第一位死因,具有高死亡和高致残的特点,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攀升,其所脑卒中导致的就医、康复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150万人,若以每例脑卒中每年治疗、护理费用以2万元计,则每年医疗费用支出高达300亿元。2011-2013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约为2%,而2014年黑龙江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5.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长远看,该省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未来20年里仍呈增“水涨船高”的趋势。

关键词:中俄青年,心血管病, 疾病防治,学术会

责任编辑:刘昆鹏
-->
关闭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