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男孩正在“娘”?
男孩阴柔化的现象早就引发多次讨论。有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学校老师性别失衡,幼儿园乃至小学阶段女老师占了绝大多数,孩子耳濡目染,难免受其影响,导致女性化倾向。 根据几年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我国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总数的1%,相比而言,日本约为7%,美国的比例最高,约为10%。而今年教师节前夕,有媒体调查山东济南10所小学中,没有一个男班主任,有的小学男女教师比例达到1比10。显然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相对均衡的老师性别配置,对孩子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可能会更好。 另外,在家庭环境和教育上,现在的男孩子也比以往更娇贵。以前男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泥巴、打水仗,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和伙伴嬉笑玩耍。而现在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则是平板电脑不离手,相互联网打游戏,闷在家里足不出户。家长也怕孩子出门碰了摔了,都如娇贵花朵般护着,结果“宅男”越来越多。 不过,如果把男生阴柔化现象简单归咎于学校教育,显然也不客观。性别特征的变化,有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如果说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以往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男性往往是那种硬汉形象,而现在流行的则是“暖男”“小鲜肉”。有人会说,是这些作品错误地引领了潮流,但换个视角,也可能是现实有这样的喜好,类似作品才会有市场。 往深层次说,在需要男性发挥体力优势的社会,大众审美往往会潜意识更侧重于阳刚一面;而在文明富足的社会,审美趋向就会更侧重精神层面,追求柔美的特征。在文明和平的年代,男性普遍出现阴柔化的趋向,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是如此。过去影视作品中史泰龙、高仓健等“纯爷们”,如今早已不是大众市场的主流。 虽然有些人对男生阴柔化的担忧表示理解,但也要防止步入误区,忽视内在气质的打造,简单化地追求外表的男性化。所谓“男人”,也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外形上的特征,挺拔的身材、健硕的肌肉等等,更多应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比如有担当、有勇气等。 “男人之气”的打造重要的是做“男子汉”的教育和培养,就像军人般健硕的体魄更需要承载男人的气度和分量一样,军营锻炼的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对其意志品质的内在打磨。 在一个兼容并包的健康社会,男孩“娘”气的外在难能质疑,但“真男人”的性情任何时候都丢不得! |
关键词:男孩,女性化倾向,男女教师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