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健康频道>>健康24小时

世界十大极端物质 让沙子燃烧的易燃物

来源:东方网 作者: 2015-12-20 09:4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2月18日消息,“极端”一词,指处于边缘的物事或临界状态,这些事物以其极端性撼动着我们的三观,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比自然界玉米糖浆糖分高三倍,或具有自然界找不出的颜色。下面,是世界十大极端物质,一起来看看吧!

 10.最黑暗的物质

将首尾对齐的碳纳米管黏在一起会组成什么物质呢?答案是一种吸光度为99.9%的物质。在显微镜下,这种材料表面粗糙不平,因而能分解光,成为反射度低的材料。如果将这种物质作为超导体,通过某种设置使其吸光度达到最高值,你看到的将是漆黑一片。科学家对这种物质的应用前景感到兴奋,因为几乎所有光都有用武之地。这种材料可用于改善光学仪器,例如望远镜,甚至可用于制造100%高能太阳能集热器。

 8.最强的毒药

快速回答,你最不想注射到脸上的东西是什么?答案除了可以腐蚀透混凝土的东西、世界上最强的酸,我觉得“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药”也会在你在前三个答案里占据一位。然而,肉毒素在医学界广为人知,但是“最致命的毒药”称谓才是它名声远扬的主要原因。肉毒素的有效成份是由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出的肉毒杆菌毒素,它的毒性惊人,只需要相当于一粒盐大小的份量就足以杀死一个体重200磅的人。他们甚至提出,只需4公斤肉毒素在地球上适当播散,就能灭绝所有人。相对于肉毒素,也许你眼角的鱼尾纹用愤怒响尾蛇的毒液来治疗更为合适……

 7.最热的物质

人们可能不知道有什么东西能比微波炉新烤的黑胡椒燻牛肉的内部要热,但是下面要谈到的东西成功地打破了这一记录。这个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东西是用金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互撞击创造出来的,它达到“温和的”4万亿摄氏度,“仅仅”比太阳内部温度高250000倍。碰撞中释放出的能量足以融化质子和中子,在碰撞的金原子内部甚至可能出现一系列你完全不了解的东西。科学家认为,这种物质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宇宙刚刚诞生时的模样提供灵感,所以很高兴看到它们并不是为了娱乐创造出微小的超新星。而真正的好消息是这个等离子体只有一兆分之一厘米宽,只会存在一兆兆分之一秒。

 4.最具放射性物质

说到放射性物质,辛普森一家中那束流动着绿光的“钚”可不算在内,某物具有放射性并不意味着它会流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钋-210的放射性已经强到发出蓝色的光了。曾有一名苏联间谍上当误用了一点,不久后便身患癌症一命呜呼。这东西不是用作儿戏的。那种蓝光是物质周围气体受辐射形成的,同时,周围的物体温度也会受热升高。所以,当有物体的放射性已经强到使周围物体升温了,那么你要记住,此时我们所说的放射是指有核反应,核爆炸及裂变反应的东西。

 3.最坚硬的物质

如果你觉得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是钻石,构想不错,但还不够准确。答案是聚合钻石纳米棒,它们更像是纳米大小的钻石,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抗压缩,最坚硬的物质。该物质并非自然形成,这是个好消息,说不定哪天我们能够在汽车表层涂上这种材料,被火车撞到人都还能平安无事地走下汽车(也许吧)。2005年,这种物质在德国诞生,并有望在工业中达到现在普通钻石的普及度。只是您可别指望用它做的饰品比普通钻石还耐用,那可比高数还难啊!

 2.最具磁性的物质

如果磁力发电机仅仅是一个黑色的小块,那么(最具磁性的物质)就非他莫属了。这种由铁和氮元素中得来的物质发现于2010年,磁性比之前最高纪录高出18%,这迫使科学家们重温磁力效应的工作原理。发现这种物质的人可谓煞费苦心,确保其他科学家也能遵循此道,生产出该物质,因为早在1996年的日本就报道发现了一个相似的化合物,但其他物理学家没能复制它,因此它从未得到官方的认可。这一情形下,没有言论涉及日本物理学家是否有必要切腹谢罪。倘若该种物质能被再生产,就可以开启一个高效电子和磁力机械的新时代。

 1.最牛的超流体

超流态是一种极端低温下的物质状态(类似于固态和气态),超流态物质导热性强(一盎司的氦2温度均匀),没有黏性。氦2是超流体中的“典型”例子。当具备发散条件的时候,一杯氦2会自发地从容器中流溢出来。摩擦的完全缺失,使得氦2可通过看不见的孔渗透到其他的固体材料,而普通氦或水却不能通过该物质。氦2之所以荣冠本榜,不仅仅因为它似有心智般活动,而且,它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热导体;其导热性能是铜的几百倍。热运动从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扩散的进程中,往往以波的形式,类似声波(而实际上是被称为“第二声”)一样很快通过氦2,而不是分散的。顺便说一句,控制氦2向上扩散的力量被称为“第三声”。你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种需要以声的两种形态来定义的极端物质了。

关键词:超流体,纳米棒,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分子扩散,极端性,易燃物,科学家,肉毒素,物理学家,吸光度

责任编辑:健康
-->

相关新闻

关闭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