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健康频道 >> 健康时讯

破解“儿医荒”,别误读“儿童治疗收费高于成人”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5-24 08:38: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儿科医生缺失现象亟待重视

  儿科医生不足已经成为了困扰我国医疗界的一大问题。前段时间各地媒体刊发的儿童看病难报道已经佐证了这个悲催的事实。有的孩子为了看病能在医院等待一个多星期,要是需要手术能安排到半年之后。幼小的孩子如何经受如此折腾?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背后的主要原因除了优质医疗资源缺失,就是儿科医生不足。

  国家卫计委此前透露,我国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存在较大缺口。为何人们愿意当其他科室的医生,却不愿意当儿科医生呢?道理也是浅显的,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给孩子看病本来就有难度,比如孩子不善表达,不能正确表诉自己的病痛症状,这给确诊造成了困难。再加之,给孩子看病存在风险,由于体质不如成年人健壮,承受能力低,容易出现更多副作用。而且,儿科医生收入低。在同一家医院,都是医生,谁愿意当儿科医生?这也就导致了院校儿科生源不足的现象。

  关注儿科医生缺失的现象是必须的,没有足够的儿科医生,就不能更好地给孩子看病,这就需要提高儿科医生的地位和待遇。

  别急着对提高儿科服务价格泼冷水

  提高儿科医师职业尊严

  儿医重任在肩,其收入却与其付出不成比例。据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的调查显示,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是其他普通成人科室的1.68倍,但待遇却仅为其46%。这种情形无疑会严重挫伤儿医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这一群体的职业稳定。实际上,儿科医师紧缺困局业已显现,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53名儿科医师的现状,已给如何稳定这一从业群体乃至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一职业,鸣响了警钟。

  对任一行业来说,只有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才会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令其感受到职业尊严与成就感,对儿医而言尤其如此。提高体现儿医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便是让儿医的服务价格能真实反映其劳动价值的体现。培养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从本科开始至少需要8年。在实际工作中,更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加大了儿科手术的难度,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其医疗收费价格却与成人定价无异,显然是对儿医劳动价值的漠视。正因如此,近年来有识之士屡屡建议理顺儿科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建立符合儿科特点的薪酬激励制度,此番相关部门采取的举措,可视作是对舆论关切的积极回应。

  诚然,这种单兵突进式之举,能否起到振兴儿科事业健康的预期作用,尚待观察。打破儿科医师紧缺困局,还需要从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以解决后备医师来源、放开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等多方着手,但也大可不必对此举泼冷水,认为它将加大患者的就医负担等,这也有待相关配套措施及时跟进,尽量做到两全其美。无论如何,提高儿科服务价格会促进儿科医师的价值回归感,提高其职业尊严,这种进步就值得肯定。

  应读懂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价格的善意

  六部委准备提升儿童医疗服务价格,是高瞻远瞩的无奈。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的风险大,劳动量强,收入低,流失严重,再加上选报儿科的人才少,导致了儿科医生青黄不接,严重不足。显然,如果儿科医生的现状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不但影响到儿童医疗的服务水准,也必然间接地拉高儿童医疗费用。

  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价格,比如增加儿科挂号费,让一些有难度有创意的临床手术费用高于成年人,虽然患者看病费用会有所提高,不过,政府已经考虑提高儿童医疗的报销比例,通过医疗保险的手段转移患者的医疗成本。最重要的是,政府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价格,增加儿科医生收入,有利于刺激医疗人才向儿科合理流动,既能缓解儿童看病贵,也可以间接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众所周知,儿童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无法描述自己的病情,医生需要较长时间的望闻问切,无意间就提高了诊治的成本,再比如儿童静脉注射,孩子的静脉不好找到,有时候需要多个医护人员参与,这额外的人力投入当然需要医疗费用来体现。可见,无论从劳动成本,还是从市场稀缺程度上看,提高部分儿童医疗服务价格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当可以理解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性。

  有些人一边抱怨儿童看病难比成年人更甚,一边抱怨儿童医疗服务不该那么贵,更不能提升价格。然而,我们是否想到儿科医生的难处。国家一方面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价格,吸引人才向儿科医生岗位流动,另一方面,提高其中的报销比例,缓解儿科看病贵的焦炉,患者看病的费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提高。显然,这充满了促使儿童医疗合理发展的善意,公众应当读懂。

  破解“儿医荒”治标还需治本

  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并非是破解“儿医荒”的必然选项。在进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时,要求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难免给人以“改革就是涨价”的嫌疑,看似能提高儿科医疗人员收入,实则可能加大医患矛盾。曾有报道称,因儿科医生短缺,一个儿科专家号能被炒到上千元,加大了家长的看病成本。倘若再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极可能导致“儿医荒”不仅没缓解,反而加剧“看病贵”。

  事实上,造成“儿医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薪酬待遇外,还有人才培养不足等根本性问题。在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决定自1999年起停招儿科本科专业,绝大多数医学院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这才是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的根源。虽然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比如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人才培养是个漫长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却很快就能落地,加重公众负担。

  笔者认为,破解“儿医荒”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但如果单纯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只是破解“儿医荒”困局的治标之策;加大对儿科医生教育的投入,扩大儿科医学人才培养规模,促使医院重视儿科建设等,才是治本之策。

  (据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长沙晚报、红网、四川新闻网等综合)

关键词:儿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改革

责任编辑:何震
-->
关闭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