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中心医院 于淑靖
“火眼金睛”于淑靖 在他面前,没有高低贵贱;在他眼里,生命大于天。 也许,正因为把患者的生命健康看得太重要,从医二十七年,沧州市中心医院CT室主任于淑靖愣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矛盾”的人。 河北省血管放射学的开创者,完成全身血管CT成像5万余例,特别是冠状动脉CT成像为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开辟了新纪元,达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沧州市青年科技进步奖,河北省医药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是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第三梯队人才……一大堆荣誉加身的于淑靖,却朴实得让别人感受不到一丝“锋芒”,被大家亲切称为“穿草鞋、戴草帽的留学生”。 27年来,于淑靖的CT影像诊断与外科手术所见吻合率竟然高达98%!!!他成为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业内同仁惊叹于淑靖的“火眼金晴”,说CT简直仿佛就是他的眼睛,而于淑靖自己的眼睛却因长期在电脑前工作,不得不更换了人工晶体。 于淑靖在手术室里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他还不满五十岁,疾病比年纪来得更快些,等在手术室外的母亲反复地念叨着:“儿子是专门给中心医院生的、儿子是专门给中心医院生的......”。 对工作百般挑惕,不允许地上出现一根棉签,检查报告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字……然而面对患者却没了脾气,被病人无礼责骂时像是没带耳朵; 一个CT室的医生居然学成了杂货铺,什么临床呀,解剖呀,病理呀,都51岁的人了,还跟个中学生似的几天不学习心里就像长了毛; 整天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以至于怀疑自己患上上班恐惧症的他,一旦特别疑难的病人诊断对了,那一刻开心得又像个孩子 …… 爱较真儿的医生 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太较真儿、爱钻牛角尖儿,于淑靖是出了名儿的。按说,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但于淑靖说什么就闭不上那只眼。 医院做CT检查的病人多,常常到午饭时医生也下不了班,被很多人视为美德的医生边吃饭边做检查,在于淑靖这里就成了对病人的不严肃。 医生工作台除了业务书和水杯,就是连白大褂之类的都是必清品;病人用过的一根棉签掉在地上、值机护士不戴口罩,那都是不小的事儿;别说是漏诊、误诊,就是检查报告里有一个错别字,于淑靖都会重新把报告放在值班医生面前…… 于淑靖不仅对团队较真,对自己更毫不含乎。从医二十多年,他对每个诊断不清晰的疑难杂症都不放过,查文献,找资料,随访病人,问专家,和临床医生沟通探讨……千奇百怪的病人太多,有时挖空心思也无法确诊的,于淑靖就记录下来,先是厚厚的几大本子,再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太多了,几千个疑难病例都装在于淑靖脑子里。一旦发现类似的病情,于淑靖脑子像放电影似的马上被调阅出来。 为病人做检查时,于淑靖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明原因的肺炎,感染源到底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片子表像很难区别出来。刚开始,CT室就报个肺感染,但这个报告结果对于临床等于没价值,医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用药。 于淑靖爱较真儿的劲头上来了,一定要通过CT帮临床医生弄明白了感染源。不知咋辨别,当地没经验可借鉴,就外出学习,请教专家,随时跟临床医生沟通,结合病人的病情、病历、用药和片子综合判断,慢慢地于淑靖摸索出了规律。如今,大部分肺真菌感染的片子都能诊断出来。 对于淑靖的较真儿,刚开始同事们不理解。每名医生每天要做100多个病人的检查,这么大的工作量,于淑靖还在吹毛求疵,大家觉得不近人情。 时间长了,科里同事都渐渐理解了他的“严苛”。他们说,每天几百张患者检查报告单,在于淑靖眼晴里,那不是一张张纸,而是一个个渴望健康的生命。 放射科里的杂货铺儿医生 “人不是神仙,犯错几乎是难免的”,这句话,于淑靖常常不自觉地挂在嘴边上。别以为这是在为他和团队开脱,恰恰相反,他是在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甚至为了弥补自己不是神仙、会犯错的遗憾,于淑靖把自己逼成了“杂货铺”。 杂货铺,顾名思义就是你肚子得什么都有,不能光会影像学,还得熟悉临床医学、病理学、解剖学……简单一句话,除了不开药,临床上的东西都得懂。 影像学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同样一个病变,在片子上表现出来可能是千差万别,而肺炎和肺癌也可以是一个表像。如何鉴别诊断?这就考验一个影像医生肚子的存货了。 好在于淑靖从河北医科大学习时,就有了成为杂货铺的基础。学临床医学的他,科科成绩优异,他婉拒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凭成绩成为当年两个留沧州中心医院工作的大学生之一。 想和父亲一样做个优秀外科医生的他,却被分到CT室。郁闷,纠结,不能给病人直接看病让于淑靖无法接受。慢慢地,他发现当时放射科位置虽然没现在重要,但临床还是特别需要放射医生的帮助才能确诊。 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于淑靖干劲儿就上来了。不是在学校只学了一点影像的皮毛吗?没关系,于淑靖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外出进修学习……半年后,曾经门外汉的于淑靖就独立值班了。 2004年,医院首次引进64排CT,可以完成CTA、CT心脑血管成像,这项没有创伤的心脑血管检查,在当时全省也是最先进的。为了摸透这个高科技玩意的脾气,连续三年于淑靖几乎每天十几个小时地趴在电脑前摸索,白天做病人,下班后处理图像,晚上写完报告经常到了十多点钟。 每天六小时的放射医生工作制,对于于淑靖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每年一个月的放射假更是空中楼阁。甚至,市里每年组织拔尖人才外地疗养时,于淑靖也从来没去过。 精工出细活儿,跟做饭一样一样的,有的人做得好看好吃,而一样的机器,不一样的放射医生拍出来的片会大相径庭。北京天坛、宣武医院的心脑血管医生曾经感叹:一个地区医院的片子比他们拍得都好。 也就是那几年的连续奋战,天天接触射线、显示屏,于淑靖的眼睛晶体密度迅速增高,看远不行,看近也不行,且一年比一年厉害,2014年,49岁的他只得更换了人工晶体。 既便如此,于淑靖只要一周不学习,心里就发毛。发毛的滋味不好受,于淑靖只有用不敢停歇的学习,来填补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二十年下来,于淑靖这个杂货铺存货越来越多了。 几年前,一个重症外伤病人做完CT,医生发现他腹腔有个气泡,位置处于肺和腹部交界处。当时CT室值机医生不能确定这个气泡是在腹内,还是在肺里。腹内和肺一膜之隔,如果气泡是在腹内,病人很危险需要马上手术,如果在肺里那就属于正常。关键是这个病人伤势严重,如果再打开腹腔,对病情简直雪上加霜。 片子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对这个气泡位置的准确判断成为关键。这时,临床医生自然想到了“杂货铺”于淑靖。于淑靖看到片子后,一眼断定是肺部气泡,命悬一线的患者免去一场开膛破肚之灾。 战战兢兢地幸福着的医生 几年前,一位患者疑似肝癌需要做腹部强化CT确诊,病人不理解,指着于淑靖鼻子骂:你刀子太快了,宰人呀!于淑靖怎么解释患者都不听,最后骂骂咧咧地走了。 一周后,于淑靖值机时再次发现这个病人的名字,对病情的关切让他顾不上病人对自己的态度,就到病房去了。家属见到于淑靖非常不好意思,说病人在别的医院做强化CT确诊了,最后还是因为信任,而选择到沧州市中心医院继续治疗。 二十多年来,类似的情景于淑靖遇到很多。被患者误解、被家属责难,最开始时于淑靖愤怒、郁闷,到后来他慢慢被动接受,再到今天的理解和体谅。 于淑靖经常给年轻气盛的同事做工作:医生这个行业专业性强,患者对一些治疗检查不理解是正常的,好比医生到一个陌生的行业去办事,也会存在不理解的情况。再加上病人本身心情不好,排队做检查时难免急躁,如果将心比心,就能理解他们的态度了。 既便年轻同事虚心接受,但他们仍惊讶于淑靖面对责难时的“淡定”他像没带着耳朵一样,不着急,不辩解,等患者冷静下来再耐心沟通。 其实,于淑靖远远没有看上去那样平静,内心经常是战战兢甚至翻江倒海,尤其是一接到医院医疗安全部打来的电话,脑子经常是下意识“嗡”地一声,脑子里紧绷的一根弦狠狠地击中了! 医患矛盾是每位医生都绕不去的一道坎,但这对于淑靖来说,还不是最害怕的,让他最煎熬的也是通常是最简单的一个片子因诊断不清或干脆漏诊,而给病人带来实质性的损害。 心情低落时,于淑靖常常瞎琢磨:可能这辈子不知道看错了多少病人,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当然,更多的时候于淑靖每天都会幸福几次,特别是疑难病人因为诊断对了,病被治好了,那一刻,如同老师教出了北大清华的学生,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也许,就是这每天几次的幸福感,支撑着于淑靖在无比敬畏地面对患者生命健康时,能一路战战兢地走过来,一直战战兢兢地走下去…… |
关键词:美丽河北,最美医生,沧州市中心医院,于淑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