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西大街社区医生 陶少华
杏林医缓扎根基层,丹心仁术回馈社会 陶少华,男,汉族,42岁,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本科学历,主治医师。1992年参加工作,现任西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风湿病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做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在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提高了医术,升华了自己的人生。 一、学无止境、医海无涯,做临床应用先行先试的“探路人” 乡镇卫生院不同于大医院,没有那么多精细的分科,因而对医生的涉猎面和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精通自己所从事岗位的专科知识,还要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虽然不能做到门门通、科科精,也应该按全科医生的标准要求,为临床所用。但是即便是本职专业,也面临理论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知识发展,因而,学习这跟弦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他大学读的是西医临床专业,为弘扬国粹,使中医在基层更好的发挥优势,便挤时间先后自学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针灸甲乙经》等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河北医科大学进修深造,又四处拜师,北上北京、石家庄向朱汉章、陆健、田纪钧等医学泰斗学习针刀、埋线、正骨等中医康复理疗方法;南下南京、上海、扬州等地,在当地中医院系统学习风湿科知识。把这些所学医理医技,对应自己找穴位,反复揣摩练习,体会每个穴位的针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感觉技术成熟后,才试验性的运用到临床。从医二十余年来,接诊了大量风湿病人,治愈了数千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得到患者的好评。 天道酬勤,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不但在针灸针刀治疗风湿性疾病领域小有名气,而且还获得了全科医师培训证、通过了邢台市桥东区举办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成为专业素质过硬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在工作之余撰写的《水针配合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80例体会》、《针刀配合埋线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180例》等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医学期刊杂志。因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了桥东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邢台市医德医风标兵、邢台市卫生系统先进典型人物等称号,连年受到桥东区政府嘉奖,这些荣誉更是激励和鞭策他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大医精诚、大慈恻隐,做缓解医患矛盾和谐医患关系的“解铃人” 医患关系紧张,在各地各医院普遍存在。患者感觉知情权不够、药费不透明等原因,如果再加上医务工作者的疏漏,很容易造成病人不理解、家属闹情绪,严重的甚至酿成医患纠纷。1992年他在邢台市某医院实习时,受到了入行以来最大的一次刺激。起因是一个病人患了急性胃穿孔,他在病愈办理出院手续时,由于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了解、程序不熟悉,楼上楼下多跑了几次腿,病房楼门诊楼多签了几回字,再加上异地就医生疏的人际关系、打工老板的冷漠无情、就医期间不菲的花费、个别医务人员的有意刁难,使得患者的情绪陡然增加,临出门前他对医护人员恨恨地说:“你们不就是穿着件孝袍子吗,有什么了不起!有这样折腾人的吗?人都有个马高凳低的时候,咱们走着瞧!”然后摔门而去。 患者的一席气话却深深刺痛了他,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就把“医者仁心”这句话深深铭刻在心中,立志做患者的贴心人,视病人为亲人,不给他们设门槛,不让他们做不必要的检查,不给他们开大处方,不让他们多跑冤枉路。让他们做最少的检查,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效果的治疗,用自己的真情温暖每一个患者及其家属。 从医二十年,他也是一直在践行这句话。在他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官民概念,他们都是患者。在临床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他都做到不急不燥、不温不火,仔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病情,然后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病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疑虑和畏惧,让他们树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日常工作中,每每看到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他们就诊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先问:“药贵吗?治疗下来要花多少钱?”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手绢,看着他们团成卷儿的零钱,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每每这时,他都会悄悄地让划价的医生给他们少算钱,到月底从我的工资里把药款补齐。为他们垫付医药费、补贴路费已经成为一种良心的坚守,二十年来为患者贴进去多少钱,连他自己也算不清。他常用一句话来安慰妻子:“这些钱就是存下来咱们也富不到那去,但是用在对的地方、用给需要的人,能给别人帮衬一把,是咱们从医最大的幸福!”忧患者之所忧,急患者之所急,最大限度地让他们都痛苦而来,微笑而归。 三、悬壶济世、德医双馨,做患者及其家属的“贴心人” 精湛的专业技术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前提,但只有专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高尚的医德、过硬的医疗水平,才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他的专长是治疗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等颈肩腰腿疼痛性疾病,很多慕名而来的病号大都来自农村和山区,他们口口相传,大多从老家坐班车、倒公交辗转到医院。知道他们舍不得在外边吃饭,所以时间再晚上午也争取把病号看完,不让他们饿着肚子等到下午。每天上午在单位忙完最后一个病人时早已过了吃饭的时间,每天下班前,他都要到病房转一圈,挨个询问病人用药情况、康复情况,看病人有没有治疗上的问题,有没有经济上的困难,和他们拉拉家长,然后才安心离开。下班不能按点儿回家成了家常便饭,节假日不能陪老人孩子成为“常态”,在家吃饭接病人的咨询电话更是司空见惯,往往是一通电话下来,爱人要把饭菜热上两三次。2014年他的老父亲被确诊为喉癌,在河北省四院住院几个月,以及出院后复查,因为工作忙,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姐姐陪同伺候,每次想到老人在病床上承受着痛苦,他又不能陪在老人身边,心里就像刀绞一样难受······而父亲总是安慰他说:“去上班吧,我没事,别耽误了病号们······”。 邯郸邱县的小患者杨某某,患强直性脊柱炎来就诊,病痛的折磨甚至让他有了轻生的念头,面对患者的痛苦和家长的泪眼。每天抽出时间陪他聊天,鼓励勇敢面对挫折,慢慢地解开了他的心结,使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因而病情也一天天好起来。然后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复习功课,等他解除病痛重返课堂时,学习并没有落下多少,后来还顺利地考上了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直到现在他们还保持着联系,小杨要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邢台眼科医院保洁员王某某,今年60岁,患有严重颈椎病,左侧肢体麻木无力,骨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高昂的手术费使他无奈地放弃了治疗。后经人介绍来到医院诊治,在交谈中了解到患者因贫至今仍孤身一人,微薄的工资仅够维持日常生活,因病失去工作后恐怕连这可怜的收入也会保不住。知道了病人情况后,结合王大爷之前做的核磁共振片,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垫付了他所有治疗费用。经过五次埋线治疗、多次针灸按摩后,王大爷的麻木消失了,肢体有力了,他又乐呵呵地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隆尧县东良乡黄某某,在北京卖烧烤养活全家,长期超负荷劳动造成患腰椎间盘突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面临丧失去劳动力的危险。在北京针炙推拿数次,花费高不说还没有任何效果,后经人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就诊。经过交谈了解了病人情况后,他尝试用骶疗加埋线的方法,一次便使患者的症状大为缓解,黄某每周便坐火车从北京来治疗, 5次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黄立国激动地对大家说:“如果俺要是生活不能自理了,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可怎么办啊?!幸亏有小陶这样的好医生,在这儿所有的治疗花费加起来还不如在北京挂一次号的钱多,俺们一家老小真是对您们感恩不尽啊!” 胸有大爱,甘于奉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看到满墙患者赠送的锦旗,握着结满老茧的双手,听到饱含热泪、真情挚意的一声“谢谢”,每当这时,都是他最大的欣慰与满足。 四、立足基层、根植热土,做献身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热心人” 2007年单医院整体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改变,过去那种坐等病人上门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送医上门、主动服务,刚开始这种模式不单是医生感觉不适应,拉不下来脸,连居民也是抵触和不认可。记得刚入户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时候,好多人连门都不开;有的开了门,进去之后也不会给好脸色,甚至还把他们当做卖野药的江湖骗子。 面对这种情况,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工作做到位,居民是会接受和认可的。居民不让进门,他们就转换思路,带上医疗器械,摆开桌子、拉开架式,把服务队拉到居民锻炼的小公园、社区小广场、接送学生的校门口……现场为居民义诊,免费测血糖、量血压,发放防病治病的宣传册;现场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推进全方位的服务,他带领团队开设了社区卫生大讲堂,把健康知识送到居民小区家门口;建立了病号回访制度,把康复病人重新请回医院,询问他们的用药和后续治疗情况;组建了病友会,大家在群里交流情况,互换治疗心得,同时也把新的治疗方法告知大家……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得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管理都已步入正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定期体检,防患未然。几年下来,先后举办了150多期健康知识讲座,为近5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免费体检,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他以诚挚真心,感动了同事,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他以我的业界良心,感动了病人,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他以感恩回馈之心,感动了群众,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为一名基层医疗服务工作者,深深懂得,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沉得下心、静得下气,因为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因为医者别无选择!他把每一次的诊疗都看作工作的第一次,如履薄冰,所以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他把每个病人都看作亲人,视为家人,所以对每一个患者都很虔诚;他把组织赋予的岗位看得很神圣,恭敬以对,所以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
关键词:邢台市,西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陶少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