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勿忘与时俱进【长城时评】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在这里,有需要的也可以随时取用”——去年年初,成都推出的多面“友善之墙”受到一致好评,但因为“人力、财力、时间成本太高”,日前已经关闭。(4月9日《华西都市报》) “友善之墙”由兴到衰,一路上有许多做法值得商榷,比如过于热情的扩张,较为粗放的管理等等。但是,就算它的扩张和管理都十分谨慎,经过了科学认证和反复推敲,这样的“友善之墙”就能走很远吗?笔者对此表示怀疑。 “友善之墙”是一个与旧衣回收再利用有关的公益项目,回收旧衣的标准不高,决定了它以“济贫”为主。正常运作的前提为:一些人不断产生多余的闲置衣物,另一些人不断地需要这些衣物,并且方便自行取用这些衣物。现实是,人们多余的闲置衣物确实越来越多,但需要它们又便于自取的人群在不断缩小,取用标准也越来越高。连福利机构这几年也常常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尽量捐新衣。可见,走“济贫”路子的“友善之墙”已经渐渐不符合很多城市的实际,角色开始与小区门口的旧衣回收箱相重叠,公益变成了麻烦。 难道旧衣回收再利用已经过时了?非也。现在,许多人不是因为缺衣少穿,而是出于兴趣去淘二手衣饰。可以说,人们对于旧衣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不过,除了专淘二手货的“闲鱼”网,类似国外的“二手服装店”、“义卖商店”,在我们身边还不多见。况且,“闲鱼”和二手商店都旨在交易,而非公益,如果“友善之墙”改走“交流”的路子,能否给旧衣回收再利用注入新的生命呢? 所谓公益,就是有益于社会。当有人需要衣物御寒,让他有机会获得旁人捐赠的旧衣,这是公益;当人们想要分享有趣的衣饰和故事,或许顺便拓展社交,这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公益。去年各地媒体报道,许多城市小区回收的旧衣大多被卖掉,或制作棉纱等原料,这对一些品相不错的旧衣来说不免浪费。减少这种浪费,就是节能环保,就是有益于社会。 与时俱进的公益项目才有生命力。这个“与时俱进”,不仅包括脚踏实地、摸清社会需求,也包括创新工作方法、协调利用现有资源。拿旧衣回收来说,既然许多小区已经普及了回收箱,如果有相关的公益项目想要进场,在回收环节上就不必与回收箱“抢地盘”,倒不妨跟旧衣回收公司打交道;再比如,有网络生活这个大背景,“友善之墙”式的人力运作就显得效率十分低下,除了让志愿者坐在墙根下搞收发,建个微信群或者加入公益联盟会不会方便许多?公益项目启动之前,进行调研论证和规则设计时,不该少了对“与时俱进”的思考。(吴云青) |
关键词:友善之墙,公益项目,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