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日科普】用最科学的方法防控近视
资料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长城网6月3日讯(通讯员 白瑜)为了减少近视及眼部并发症的危害发生,近视的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篇主要依据去年温州医学院瞿佳教授发布在全国眼科年会上关于近视防控的16种方法的比较,给大家提供一个防控近视的科学建议。 这16种方法包括有普通近视眼镜、OK镜、硬性角膜接触镜;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散瞳验光时用的阿托品;还有户外运动等。本篇将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逐一分析及介绍: 一、药物阿托品效果最好 大家普遍对于阿托品的认识是用在儿童验光配镜前的散瞳时。然而,目前循证医学显示,药物阿托品不仅具有麻痹睫状肌,使验光结果更准确的作用,它还能利用其抗毒碱作用达到治疗近视的效果。研究表明,长期局部应用阿托品可以降低58%~96%青少年近视度数的进展。高(1%)、中(0.05%)、低(0.01%)三种浓度,浓度越高其效果越好。但是,研究表明浓度越高,停药后反弹也越快,0.01%浓度的阿托品反弹则不明显,且其过敏、畏光、视近模糊、头痛、口干等副作用也最小。目前,低浓度阿托品主要用于8~14岁近视增长高峰期的青少年,对于16岁以上,年龄偏大的近视患者,因其会引起比较明显的畏光和视近模糊症状,多不推荐使用。 二、角膜塑形镜的作用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作为近年来市面上出现的防控近视的多种产品中的一种,逐渐被广大家长们认识和接受。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孩子佩戴角膜塑形镜,那它究竟有无作用?其控制近视的原理在哪儿?我在这儿简单阐述一二,在将来的文章中,我会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首先,大家应该明确,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一个关键性的名词——“远视性离焦”造成的。“远视性离焦”造成了视近物时,物体在周边视网膜成像时,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这样周边巩膜代偿性的向后延伸,眼轴拉长。眼轴每拉长1mm,近视度数就增长300度。角膜塑形镜正是通过减少“远视性离焦”而避免眼球的拉长,从而控制近视的增长。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增长幅度是普通框架眼镜的50%左右。 其次,佩戴角膜塑形镜,近视度数还是会增长,只是幅度相对缓慢。另外,近视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户外活动时间少等)和遗传因素(如父母双方或有一方是600以上高度近视),角膜塑形镜对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近视控制效果明显,而对于遗传因素造成的近视相对来说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再次,角膜塑形镜应该准确的验配,科学合理的佩戴,一旦其中有一点纰漏,将会造成角膜塑形镜矫正效果不良,控制近视效果差。 三、具有防控功能的框架眼镜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模拟OK镜效果的近视防控眼镜,其镜片具有与角膜塑形镜相同的设计原理:使周边视网膜成像位于视网膜前方(即视网膜周边正离焦)。研究发现,这种状态对于眼轴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眼球的转动,戴这种框架眼镜无法保持视网膜周边的这种正离焦,所以效果比角膜塑形镜差很多。
户外活动能预防近视,比较公认的两种说法是:1、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2、光线照射能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所以,“户外运动”真正起作用的是要暴露在“户外”,跟光照有关,跟是否“运动”无关,所以窝在家里运动,对预防近视不会有太大作用。更细致的研究还表明,如果要使户外暴露发生作用,每天至少要暴露2小时,且间断性暴露效果更好。
市面上一些防控近视产品多采用物理疗法, 眼保姆、针灸按摩对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近视的防控尚缺乏科学依据及临床验证。有些家长带孩子在近视防控机构进行近视治疗,提高了部分视力,其原因在于:视力是可以被训练的。我们的大脑对模糊的图像具有适应和识别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被训练的,从而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种视力的提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近视的治愈。一旦停止,视力会立即回退。 总结来说,近视的防控并非单一方法就能见效,应在不同阶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多管齐下”。在未形成真性近视时应减少近距离阅读时间,远离电子产品;增加户外光照时间;近视早起及时验光、配镜;在近视增长高峰期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眼水点眼,控制增长速度;避免形成高度近视,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不过分迷信各种无科学依据的近视防控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学的方法防控近视! |
关键词:爱眼日,科普,科学方法,防控,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