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抗菌药物使用误区(邱志宏)

2017-11-07 15:46:00 作者: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分享: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邱志宏

  网友提问:消炎抗菌药吃好几天没有效果,是否是该换药了?

  回答专家:邱志宏,河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河北省卫计委医院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误区1:把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

  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因此有人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称为消炎药,一旦出现发炎现象就会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实际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类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起作用,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轻炎症,起到退热止痛的作用,起到“治标”的作用。抗菌药物所针对的是引起炎症的细菌本身,起到“治本”的作用。此外,人体存在大量正常菌群,若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会抑制和杀灭它们,造成菌群失调,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病原微生物的根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不能应用抗菌药物。

  误区2、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很多人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认为这样能标本兼治。

  正确认识: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平时生活中,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抗菌药物无效。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3: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觉得这样会预防感染。

  正确认识: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4: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应用抗菌药物后希望病情很快得到好转,比如,某位患者感染发烧,用抗菌药物1天,自觉发热不好转,就认为药物无效,马上更换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实际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起效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需观察2~3天,确实无效后再考虑更换。此外,抗生素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一旦有效就停药,导致疗程不足。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很多人发现,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可减量或停用抗生素。

  正确认识: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要达到一定的疗程。如果停药过早,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反复。然而治疗不同感染、细菌类型,所用抗生素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如一般情况,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疗程通常为10~14天;治疗军团菌感染,疗程常为10~21天。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同时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患者遵医嘱服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

  误区6:抗菌药物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新的抗菌药物比旧的好,因此会在选药时出现误区。

  正确认识: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因此适合的抗菌药物就是最好的,并不是越贵的越好,也不是越新的越好。

关键词:抗菌药物,误区责任编辑:崔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