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贴士

【科普小知识】家庭艾灸保健知多少?

2018-01-11 09:01:30 作者:李娜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分享:

  长城新媒体1月10日讯(通讯员 李娜)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那么,什么是艾灸?艾灸可能治疗哪些病?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李娜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借用艾绒燃烧后的热力,给人体经络腧穴以温热性的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灸法很早即被人们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流传很广,我国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可见其防病治病的功效。

  二、艾灸的作用

  1.温经通脉,散寒驱邪。气血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使用艾灸,可以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产生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更通畅,从而达到祛风寒、散瘀滞、通经脉、止疼痛的作用。

  2.温补阳气,扶阳固脱。灸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强内通外,使人体阳气充足,精血充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艾草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常灸足三里、关元、神阙等保健穴,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延年益寿。

  三、艾灸的使用范围

  艾灸疗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因艾灸具有温热、通络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各种寒性病证及气血凝滞引起的病证,临床常用于以下病证的治疗保健:

  1.颈、肩、腰、腿酸麻疼痛等骨关节疾病。一般选用阿是穴,即“哪儿疼灸哪儿”,怕冷明显者可加用腰骶部的肾俞、腰阳关等穴位,及小腿外侧的悬钟穴。

  2.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便秘等。可选用位于上中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脐(神阙)及脐旁的天枢穴,小腿外侧足三里穴等。

  3.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证属虚寒者。表现为小腹疼痛、坠胀,或腰骶酸痛,得热症减、遇寒加重,平素畏寒,手脚凉等。可选用小腹部的关元、气海,腰骶部的肾俞、命门、八髎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等。

  4.体寒怕冷,手足不温者。可选用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腰部的肾俞、命门等穴位。

  5.希望通过艾灸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者。可选用足三里、关元、神阙、命门等保健穴。

  6.艾灸可用于寒性体质患者的失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保健治疗,但方法、选穴与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患者不宜自行施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不适。

  四、艾灸种类的选择

  艾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直接灸、隔物灸、悬起灸、实按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家庭保健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温灸器灸,即在艾灸盒内放入艾绒或艾条,点燃,放在穴位或最不舒服的部位上施灸,此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找准穴位的精确位置,又能避免长时间手拿艾条导致手臂疲劳,对于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

  除直接灸外,隔姜灸也是常用的方法,取鲜姜一块,切成5-8mm后的姜片,中间用粗针或椎子穿孔数个,将姜片放在施灸的部位,再把灸盒放在姜片上,姜片颜色变暗,没有水分时,需更换新的姜片。因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隔姜灸更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病证。

  五、艾灸的禁忌症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如恶热烦躁、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少苔等),一般不易艾灸。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女性经期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情绪不稳时不宜施灸。

  4.颜面、五官、大血管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5.对艾灸产生的烟尘过敏者不宜施灸。

  六、家庭艾灸注意事项

  1.不宜在过饥或过饱的状态下施灸,建议在饭后2小时左右进行。

  2.艾灸过程中及灸后注意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3.艾灸结束时,全身毛孔打开,易受凉,应注意保暖,灸完30分钟内不宜用冷水洗手洗脸,需隔几个小时后再洗澡。

  4.一次艾灸结束,可将艾条燃烧的一端放入水中熄灭;一定要确认艾灰内没有火星再将灰烬倒掉,防止发生火灾。

关键词:家庭艾灸,艾灸,中医学责任编辑:崔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