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春眠不觉晓。每到初春时分,天气渐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同时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大脑的血供和氧供相对减少,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因此春困是人体对季节变换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即可纠正。
但是,如果是长期睡不够、睡不醒,在会议等公共场合、驾车甚至说话、吃饭时,都会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发作,对这些“不同寻常的困”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患上了白日过度嗜睡病。
白日过度嗜睡原因多
白日过度嗜睡表现为难以在白天适当的时间维持觉醒或警觉,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最常发生在不活动或单调、重复性活动阶段,通常伴有疲劳、乏力和精力不足。当白天睡眠导致患者主观诉苦或影响功能时即被定义为白日过度嗜睡。美国睡眠医学会将白日过度嗜睡定义为无法在日间主要清醒期间保持觉醒和警觉,并且几乎每日都会在无意间或在不适当的时间睡觉,持续至少3个月。
人群流行病学显示,白日过度嗜睡见于10%~25%的一般人群。白日过度嗜睡的最大危害是失眠和吸烟,其他还包括焦虑、抑郁、躯体症状、打鼾和肥胖。重视白天过度嗜睡非常重要,因为其提示潜在的睡眠障碍或其他疾病的存在。造成白日过度嗜睡的原因很多,在同一个体中可能有多个因素参与,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
1.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可以是自我强加的,或受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影响;也可由潜在疾病如焦虑、抑郁、躯体疾病或疼痛干扰正常的睡眠。
2.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引起白日过度嗜睡最主要的原因,常见的疾病包括:
睡眠呼吸障碍: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为常见,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和/或中枢性呼吸抑制,以睡眠中反复发生的伴或不伴有鼾声的呼吸变浅或暂停,及日间嗜睡、疲乏等主要症状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是由于睡眠—觉醒周期与人体的24小时生物节律失调所致的一类睡眠疾病。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影响生活质量为主要临床表现。
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如不安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系指小腿深部于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方可缓解,严重时上肢或白日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导致患者严重的睡眠障碍和白日过度嗜睡。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以白天有不可抗拒的短暂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常伴有情绪激动时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症状。
青少年周期性嗜睡贪食症:为一种原因不明少见的发作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性睡眠过多,可持续数天至1周,少数可达数周。伴有善饥多食,食量5倍于常人,每年可发作3~4次。起病多在10~20岁,男性较多,成人后可自愈。
特发性嗜睡症:表现为入睡后持续时间较长,日夜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睡眠程度深,觉醒困难,无其他伴发疾病和症状。
3.躯体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肝性脑病等也可引起白日过度嗜睡。
4.精神障碍。某些精神情感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引起夜间睡眠过多、日间嗜睡。
5.药物及物质滥用。多种药物都可引起或促进白日过度嗜睡的发生。常见的致病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剂、抗组胺药、抗癫痫药、阿片类镇痛药、镇静性抗抑郁药以及抗精神病药。此外酒精、麻醉剂滥用,以及兴奋剂戒断也可引起白日嗜睡。
白日过度嗜睡可以诊断评估
Epworth嗜睡量表:这是一种仅一页的调查问卷,用于询问调查对象以评估他们近期在8种不同情境下打瞌睡或睡着的可能性。总分24分,超过10分被视为不正常,支持白日过度嗜睡的诊断。
睡眠日记:通常要求完成为期1周或2周的每日睡眠日记。睡眠日记应记录睡眠时间、睡眠问题和主观睡眠质量,让临床医生通过回顾日记信息来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体动记录仪:通过腕表式的记录仪,记录肢体活动和休息—运动周期,从而判断睡眠—觉醒周期。
多导联睡眠监测:通过在睡眠过程中记录脑电、心电、呼吸、血氧等多项生理指标、客观评估睡眠结构、睡眠质量,以及发现异常睡眠呼吸事件、心脏事件、脑电活动及体动事件,是多种睡眠相关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
当出现明显的白日思睡症状,不能通过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调整;或同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及认知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诊于专科睡眠医生,选择合适的筛查和评估工具,以明确诊断,及早干预治疗,以免出现更为严重的无法恢复的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损伤。
目前,中日医院呼吸中心睡眠障碍诊疗室,开设有睡眠病房和睡眠专业门诊,除根据患者需求,常规开展不同级别的睡眠监测、人工压力滴定外,还开展多次小睡潜伏试验、无创二氧化碳监测、无创血压实时监测、阴茎勃起功能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