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媒体看到《削减床位1000张!这家三甲医院打响了转型发展“第一枪”》。看文章之后,感觉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州医附院”)做法有耳目一新、独领风骚之感。在当今一些医院热衷于大搞规模建设、扩张床位、增加经济收入的时候,该院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消减床位1000张,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群众提高有品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应该给其一个大大的赞!
按照国际惯例,医院规模一般在600张床位左右为最佳。医院规模无序扩张,与医改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极大地虹吸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虹吸了基层的病源、虹吸基层的医保资金,加剧了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甚至会严重破坏了一个区域的医疗卫生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越来越少、服务能力越来越弱、群众看病越来越难。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医院在规模建设方面大多处于失控状态,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万张床位的医院,广为社会诟病。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5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适当增加,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规划纲要》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床位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的指导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个文件在基层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目前超过2000张床位的超大型医院不在少数。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医院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顶风作案”。
根据报道,徐州医附院如今的年门(急)诊量达到280多万人次、床位数量超过5500张、年出院患者21万人次以上,在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榜上排名第65位,是淮海经济区的医疗龙头。这意味着,此次徐州医附院削减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床位。此等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有媒体将其称为“壮士断腕”。徐州医附院作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服务周边四省1亿左右居民,能够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出发,把维护人民健康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的需求,不仅“治病”更注重“防病”,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方向和医学人文精神。徐州医附院对标先进、寻找差距、统一思想,主动取消医院加床、减少床位1000张,建设研究型医院,打造高质量的区域医学中心,提升内涵质量建设,在治疗疑难杂症上下功夫,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的就医环境,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一做法在全国迈出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的“第一步”,打响了国内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仅此一点,就值得为其点赞,值得全国医院向其学习。
多年来,国家医改政策明确要求,公立医院改革要逐步实现由过去粗放型、规模型发展,向集约化、质量型转变,取消药品加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一些医院以大为荣、以床多(甚至加床)为荣的时代,在一些院长相互攀比和炫耀年度收入的时候,徐州医附院主动削减病床数量,放弃一些经济收入,这种刀尖向内、敢于革自己命的“壮举”,为公立医院回归本位打响了“第一枪”。实践证明,一些地方大型、特大型医院的出现,将会进一步加剧当地医疗资源分布上的“不平衡”,将严重破坏了一个地方的区域卫生规划执行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将大大加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徐州医附院作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回归职能定位,以危重患者、疑难杂症、创新研究等作为重点,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创建研究型医院,占领医学制高点。主动打破利益藩篱,与县(区)级医院、社区医院密切协同,落实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级诊疗职能,在医院沿着“高质量”道路稳步前行同时,主动下转病人,帮助基层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在难能可贵!主动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让医院回归使命初心,让医生回归医者本职,让诊疗回归优良传统,让人们回归健康生活方式,以健康梦托起中国梦,为群众带去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健康福祉,为其点赞!(通讯员 魏子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