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与基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习惯均有密切关系,虽然没有控制痛感的基因,但痛感遗传学却是存在的。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基因与痛感的密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法国神经学家米歇尔米奈特博士(Michel Lanteri Minet)认为,相较于对疼痛极为敏感的人群,也可能存在另一类被基因所保护而不易感到疼痛的人呢。近两年前,爱丁堡大学一支研究团队发表在美国著名医学杂志《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研究人员观察了大约2.4万苏格兰人的健康状况,了解了志愿者们是否患有慢性痛症及其严重程度;通过交流检测了志愿者们是否患有抑郁症;研究了参与者部分已知基因标记的分布情况;最后,科学家们对大约11.2万名英国人的痛感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库分析。安德鲁麦金托什(Andrew McIntosh)和他的团队发现,患慢性痛症的风险有40%是遗传性的,同时也与家庭环境有关。此结论与心理学家阿曼达斯通(Amanda Stone)及安娜威尔逊(Anna Wilson)在国际性杂志《疼痛学杂志》上发表的概念性模型观点相符。
阿曼达斯通与安娜威尔逊认为,若父母患有慢性痛症,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便更大,其中三大因素会影响这一概率,首先是遗传基因,包括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母亲承受的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其次是社会环境,例如并非自愿所表现的行为;或者,父母在心理、生活方式以及高压环境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惯。
在此研究基础上,米奈特博士表示,如今,大量工作表明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人体的疼痛敏感度,同时存在突变基因负责不敏感性,而且遗传学可能涉及个体之间存在的关于疼痛治疗的变异性。
这种遗传敏感性的增强15年前已经在动物身上得到证实,正如米奈特博士所说,研究人员创造了因基因改造而对疼痛更加敏感的老鼠,由于突变基因不同,有些老鼠很容易感到炎症疼痛,而非神经疼痛,反之亦然。如果此种操作方式对于人体同样适用,那么认识基因,从而了解其所涉及的蛋白质,必然会开辟新的医学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