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白求恩的故事”有新篇 ——追寻北京军区白求恩医疗队践行白求恩精神轨迹

2018-12-07 07:23:54 作者: 高志文 钱晓虎 覃照平 丁顺国 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

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生前创建并工作过的医院。

一进医院大门,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迎面矗立。白求恩一身戎装,目光炯炯,似乎正迈步走向抗日前线……

这座雕像,对瞻仰的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崇高。穿越时空,雕像的背后是形象,传承的是一种光彩照人的精神。

雕像不言,下自成蹊。9年前,在这座白求恩雕像前,一支以白求恩命名的医疗队出征,沿着当年白求恩战斗的足迹,“转战”河北、山西太行革命老区开展医疗服务,传递党的温暖,留下一个个“白求恩的新故事”。

■从和战士一样穿草鞋的白求恩,到戴列兵军衔下连当兵的科主任,白求恩医疗队牢记姓军为兵宗旨,倾心为兵服务——

从本职到天职,从体系到根系

细看白求恩雕像,有这样一个细节:白求恩穿着草鞋。

有人说,是白求恩看到八路军战士穿草鞋后,不搞特殊穿上了草鞋;有的说他把好鞋子让给了伤员穿……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穿草鞋无疑是白求恩融入八路军战场生活的一个缩影。

穿草鞋的白求恩也给医疗队以启迪:融入军营接地气,才能更好地服务官兵。

去年5月的一个深夜,某防空旅一连三班宿舍。

战士们渐入梦乡,但有一名“战士”辗转难眠。因为临床战友赵小武的鼾声不但声音大,还不时伴有呼吸暂停现象。

这引起他的注意。这名“战士”叫刘晓军,真正身份是白求恩医疗队队员、医院营养科主任。这次,他和医疗队5名科主任来到连队当兵。

第二天,刘晓军立即找到同在该旅当兵的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李晓明,把赵小武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经检查,赵小武被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种病可能引起呼吸暂停、记忆力减退甚至大脑萎缩,必须尽快手术。

第二天夜里,在连队当兵的几名科主任围坐在一起讨论手术方案。“这例手术风险大,旅体系医院做不了。”李晓明说,赵小武的手术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做效果更好,但他不在医院保障体系,怎么办?

李晓明把情况向医院党委做了汇报。院党委特事特办,让这名战士直接来院手术。赵小武的手术非常成功,一周后康复出院。

听鼾出诊,折射为兵情怀。“医疗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专业化,医院楼越来越高、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不能离兵越来越远。”医疗队队长宋敬辉说。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但为兵服务却是军医的天职。去年5月初以来,医疗队的15名科主任,分3批下到一线部队当兵锻炼。他们佩戴列兵军衔编入战斗班排,与官兵一起跟班操课、站岗执勤,把诊台设在操场边、炮位前、宿舍里,面对面解难、融入式服务,不断增进感情。

9年来,白求恩医疗队牢记天职,深入大山深处的仓库、哨所和驻训点,持续开展“健康军营行”“生育关怀行”“温暖蓝天行”等活动,探索实践出以“送健康理念、送全面体检、送专家医疗、送适用技术、送心理服务、送生育关怀、送药材设备、接重点病员回院诊治”为主要内容的“七送一接”巡诊服务和医疗支援模式。

按体系保障,是我军分片包干保障的一种医疗服务模式。白求恩医疗队在做好体系内保障的同时,还主动为所到之处的广大基层官兵这个军队的大“根系”服务。战士们发自内心地说:“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

■在白求恩当年转战的山村里、手术的小庙前、救治的老乡家,白求恩医疗队展开诊台倾心服务,传递党的温暖——

巡诊也是寻根,服务就是“要务”

松岩口村、牛眼沟村、黄石口村……一个个太行山区偏远的小山村,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求恩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如今,这些村子有了另外一个共同的名字——白求恩医疗队的巡诊地和帮带点。

这是一幅令人难忘的老照片。一座破旧小庙里,腰系围裙的白求恩冒着炮火为伤员手术。他神情专注,丝毫看不出敌人已经临近。

75年后枫叶红遍的时节,在这座小庙前,白求恩医疗队摆开设备为村民开展诊疗服务。军医变“村医”,源自白求恩医疗队“重走白求恩路”老区健康行活动:沿着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足迹,把爱心和健康送给老区人民。

“巡诊也是寻根,服务就是‘要务’。老区是白求恩精神的源头,也是医疗队的精神‘钙库’。在这里,医疗服务传递着党的温暖,这是对‘感情根系’的维护,也是对‘信仰水土’的加固。”医疗队领导说。

牛眼沟村,河北唐县的一个小村庄。1939年9月,白求恩带领医疗队来到村里,把这里当做后方医院,给战士们疗伤,为乡亲们治病。

白求恩的药房就设在村民崔桂英家的一间厢房里。当时,崔桂英胃痛得厉害,白求恩为她配了一碗汤药,治好了她的病。

75年后,白求恩医疗队的5名队员来到老人家里,在炕头为她检查身体。神经内科退休老主任冯连元帮她脱掉袜子,超声科医生张荣心把彩超设备搬到炕头,检查完后医疗队又给老人送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已经95岁高龄的崔桂英老人说:“你们还像当年白大夫一样亲!”

从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到孙家庄村小庙手术室;从杨庄村特种外科医院旧址,到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白求恩医疗队所到之处,乡亲们说:“白求恩又回来了!”

唐县军城镇黄石口村,白求恩去世的地方。白求恩医疗队和镇卫生院签订帮带协议建立“医疗联合体”,每年定期巡诊、进行技术帮带、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9年来,医疗队先后与12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为老区培养出多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到医疗分队不远万里参与维和,白求恩传人走出国门发扬国际人道主义——

继承精神遗产,传承精神基因

“我是A型血,抽我的!”“我也是A型!”

一场急救手术在即,库存血液告罄。3名血型符合的医疗队员同时挽起了袖子,其中包括主刀医生。

患者是非洲大陆利比里亚的一名孕妇,而献血者却是从万里之外的中国来此维和的医疗队员。时间:2006年4月12日。地点:利比里亚绥德鲁,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疗队组成的联合国医疗分队驻地。

当日凌晨3时30分,医疗分队接到当地无国界曼琳医院电话,请求派医生为一名生命垂危的宫外孕患者实施急诊手术。

相关科室专家迅速到位。经查,患者病情危重。而曼琳医院缺乏抢救设备,患者被转入医疗分队。

急救室内医生们发现,患者腹腔内出血量不断加大,实施手术刻不容缓。手术需要大量输血,而库存血液不足。

危急时刻,正在抢救患者的主刀医师侯会池伸出了胳膊,现场的陈清奎、陈江文也同时挽起了袖子,3名队员各献出200毫升鲜血。

跨国输血传递真情大爱。时光回到烽火连天的1938年11月,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右臂负重伤,出血不止,生命垂危。

白求恩赶到后当机立断:“时间紧迫,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带着白求恩体温的200毫升鲜血,缓缓流进伤员体内。随后,白求恩成功为他实施了手术。

两次跨国输血的故事虽然相隔68年,但折射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交相辉映、一脉相承。“白求恩3个字,是医疗队最大的精神遗产和形象名片,但在继承精神遗产的同时,我们更要传承精神基因,把白求恩精神发扬光大。”医疗队领导说。

近年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先后3次派出医疗队走出国门,执行“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利比里亚维和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医疗队员们为非洲人民健康宣教、诊治疾病、培养人才,被誉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关键词:白求恩,新篇,北京军区,白求恩医疗队,白求恩精神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