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南

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聋:有人体检时才知自己已患病

2019-01-21 09:10:18 作者: 来源: 工人日报
分享:

   “车间噪声大,大声说话成习惯了,很难发觉自己的听力已受损” 【聚焦职业病】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聋 深圳10家高发企业制定了“听力保护计划”,定期监测车间噪声,定期进行听力测试,全程佩戴护耳器

  

  “请问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听力出现问题呢?”《工人日报》记者问。

  “我是2007年开始在这个工厂工作的。”职工王先生答道。

  这一幕发生在1月15日,记者采访时声音已刻意比正常交流时大一些,但王先生偶尔还会听不清。然而,他却认为,职业性噪声聋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没什么影响,是去年公司组织体检才得知自己患上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

  “渐进性”的特征让噪声聋容易“被忽视”,大部分职工都是在体检时发现患病。近年来,噪声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广东,它已成为职业病第一危害病种,占确诊职业病的一半左右。

   体检才知已患噪声聋

  老家在重庆的王先生在深圳某纸品公司当了11年普工,去年年底离开生产车间,被调去了环卫组。若不是因为患上职业性噪声聋,要调离噪声工作场所,王先生直言“更希望留在生产车间”。

  王先生是去年6月底公司组织员工集体体检时,才意识到自己听力有问题。拿到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时,看到诊断结论上写着“职业性轻度噪声聋”,王先生顿时懵了:“虽然平时与人交流时,对方声音小了会听不清,但早已习惯了,且车间的工友们说话声音都比较大,我从没意识到自己已患上职业病。”

  确诊为噪声聋后,王先生马上被公司调离原岗位。“公司很多部门都有机器,只能来环卫组做一些杂活儿。这个岗位不加班,工资少了,本想退休前几年多赚点钱回老家,现在没办法了。”他感慨道,也担心噪声聋加重,以后听不见声音,只好听从医生嘱咐和公司安排。

  同样是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患上职业性噪声聋的张军却没有王先生“好运”,他确诊后被位于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的深圳某绿建公司安排在保安岗位,后来被“劝退”了,拿了3万多元经济补偿金回了重庆老家。张军在该公司当机器操作工9年了,去年1月,他拿到体检报告,显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随后3月份公司安排其去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并不是突然就听不见声音的,它是逐渐退化的。”张军直言,自己一直没有发现听力有问题,平常一个人住,上班一进入车间门,大家都开始大声说话,车间噪声大,说话声音小了就听不见,大声说话已成为一种习惯。

  “目前来诊断的噪声聋患者主要是通过体检发现听力有损害的。”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诊断办主任何坚告诉记者,由于发病缓慢,未及时检查,很多工人直到听力较大幅度损伤时,才意识到自己患上了职业性噪声聋。听力损失早期只是高频听力损失,对人的生活、工作影响不大,平时感知不到,只能通过到医院检查发现。

   噪声聋占确诊职业病44%

  去年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安监办接到区安监局移交的疑似职业病共15例,其中疑似职业性噪声聋14例、疑似职业性慢性苯中毒1例。记者从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了解到,目前职业性噪声聋在深圳市职业病发病构成比中排第一位,近三年来确诊病患中噪声聋占比为44%。

  据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危害评价科主任周伟介绍,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较广泛,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机械加工业的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热电厂的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水泥制造厂的破碎、研磨,以及纺织业的纺纱、织造、制条等工种。

  “KING KONG KING KONG……”王先生模拟车间工作时的噪声,他负责下料,车间机械性噪声较大,算上加班时间,每天呆在车间的时间基本超过8小时。偶尔王先生会感觉到耳鸣,“就像感冒一样,耳朵有嗡嗡嗡的声音。平时听不见他人说话时,总以为对方说话声音较小,没特别在意。”

  “到处都是咚隆隆咚隆隆的声音,打磨钢板时锤子敲在上面,可响哩!”张军在车间打磨钢板3年多,2014年开始开机器。据他反映,体检时还有两个与他同一车间的工友也确诊为噪声聋。他告诉记者,一个大车间里,机器声、钢板与地面碰撞声、锤子敲钢板声、起重吊车开动声等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车间工人们交流时都习惯“大声吼”,站太远了吼也听不清。

  张军近三年来也经常耳鸣,“周围很安静,而我的耳朵在嗡嗡嗡响,有时候睡不着觉,但我没太当一回事。”

  “每天接触的噪声强度达到或超过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80dB(A)时,就是噪声作业。当长期在85dB(A)以上的环境作业时,对听力损伤较大,必须佩戴听力保护器,以免引起职业性噪声聋。”何坚说。

  何坚告诉记者,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除造成听觉损伤外,也可能影响非听觉系统,最直接症状就是耳鸣,但也可能伴随如头痛,头晕,失眠,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表现。

   防护与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何坚坦言,噪声聋对听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对噪声性耳聋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对于确诊为噪声聋的患者就是要调离岗位,远离噪声作业环境,不让听觉系统加重损害。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危害评价科常常到企业生产现场检测工人作业时的噪声强度,而机械加工等行业普遍是噪声超标的。“与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等职业病可以通过消除作业环境的有害物不同,部分行业的场所噪声很难通过生产工艺改进达到85dB(A)以下。机械性噪声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工程控制噪声,不仅投入大,且收效相对甚微。”周伟表示,因此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与企业管理尤为重要。

  “佩戴防护耳塞、防护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其隔声效果可高达20-40dB。其次,由于听力损失早期仅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对工作生活影响有限,患者难以发觉,因此接触噪声人员要定期做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听力损害要远离噪声环境。”周伟认为,企业也要加强管理与培训,要教工人如何正确佩戴,并保证在作业时全程佩戴。他还建议企业合理安排工间休息,避免工人持续长时间呆在噪声环境作业。“可以缩短工间休息时间,但要增加次数。”

  对于企业管理方面,龙岗区坪地街道安监办相关负责人还建议,企业应安排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及时安排进行诊断或者医学观察;需要调离原岗位的,应及时调离,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落实职业病待遇,确保职业病病人的权益。

  “劳动者健康素养仍有待提高。”周伟留意到,仍有些工人无法做到在噪声环境作业时一直佩戴防护用品。对此,鹏利纸品(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夏亮也有同感。他发现即使公司反复培训强调要佩戴好防护用品,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佩戴,有什么好处,但有个别工人会觉得佩戴耳塞比较多余,在车间巡查时还会发现有工人没有佩戴。

  记者了解到,去年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与市安监局联合为深圳市近五年来发生三例以上噪声聋的10家企业制定了听力保护计划,要求企业定期监测车间噪声,定期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听力测试与评定;对噪声作业岗位应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噪声。此外,对噪声作业岗位人员,应全程佩戴具有足够声衰减值、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情况。

  据统计,2018年7月至8月,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安监办组织辖区内1188家涉及职业卫生的重点行业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分26场次进行培训。

关键词:噪声聋,体检,患病,耳塞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