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新冠病毒证实可二次感染

2020-08-27 09:19:18 作者:王潇雨 来源: 健康报网
分享:

  康复者是否会二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影响防疫策略和疫苗研发的关键问题。多数病毒学家原本相信,非免疫缺陷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二次感染。

  但在8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团队在全球首次证实,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为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而非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未清除或“复阳”。26日,荷兰和比利时也报告有康复患者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

  4个证据推翻“复阳”

  袁国勇团队报道的“二次感染”患者,是一位居住在香港的33岁男性,在第一次发作后4个半月发生了第二次感染。

  第一次感染时,他出现咳嗽、发烧和头痛等症状,3月26日口咽唾液核酸检测呈阳性。3月29日住院,4月14日出院,间隔24小时的两次鼻咽、咽喉拭子核酸检测呈阴性。

  4个半月后,这位男士从英国经由西班牙返回香港,8月15日在香港机场接受进入口咽筛查时发现,核酸检测再次呈现阳性,但这次没有症状,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都正常。入院时,C反应蛋白水平略有升高,在住院期间下降。住院期间,连续胸片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由于病毒载量急剧降低,也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

  “过往曾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可能出现二次感染,但没有进行病毒基因组分析。我们的研究首次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详细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来区分再次感染和病毒的持续排放,分析证实新冠病毒确实会引发二次感染。”袁国勇介绍,这一结论也得到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数据的支持。该研究的中国同行评审文章已发表在IDSA网站上。

  “有几条证据支持这位男士再次发病与二次感染有关,有别于既往报道的‘复阳’患者。”袁国勇指出,第一,全基因组分析表明,两次感染的病毒毒株属于不同的支系或谱系,有24个核苷酸差异,说明第二期检测到的病毒株与第一期发现的病毒株完全不同。

  第二,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出现炎症时血浆中浓度急剧上升的一种蛋白质。患者C反应蛋白略有升高,同时病毒载量逐渐下降,表明这是一次真正的急性感染。

  第三,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之间有142天的间隔。而此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一个月后,病毒RNA是无法检测到的。

  第四,患者最近去了欧洲,那里自7月下旬以来新冠病例再次出现。而且该患者二次感染发作期间获得的病毒基因组,与7月和8月从欧洲采集的毒株在系统遗传学上密切相关。

  “这是一项颠覆性的发现,跟过去的‘复阳’情况还是不太一样的。”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记者,“复阳”是指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原来感染的病毒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复阳”患者体内检测出来的是病毒的一些“基因碎片”,从“复阳”患者身上通常也检测到抗体。但是这一次,研究人员是在患者鼻黏膜上检测到非常高载量的病毒,同时检测不到抗体。

  为疫苗研发提供线索

  “最近的研究都表明,中和抗体水平在急性感染后1个月~2个月开始下降。此次研究提示,新冠疫苗可能无法提供终生保护。不过,患者的病毒载量很快下降,5天内就出现了中和抗体。所以,对二次感染的进一步研究对于研发更有效的疫苗至关重要。”袁国勇建议,“应该做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所赋予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同时,应对病毒抗原的变化进行监测,尤其是对再感染患者。此外,应继续观测和比较无症、轻症和重症的康复者免疫力能持续多久。”

  “新冠病毒出现二次感染情况的确比较意外。比如,SARS病毒感染后多年,患者的中和抗体水平仍然很高,而新冠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却是较快下降的。但好消息是,患者第一次感染有症状,第二次感染无症状。所以说,第一次感染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保护,这个免疫反应还是有效的。如果我们的疫苗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是可以接受的。”金冬雁说,“目前,美国对疫苗的评估分为两点:能预防重症,或能使50%的人群不受感染。所以,如果能保护接种者不出现症状,不发展成重症,就是可期待的。”

  袁国勇表示,可以考虑接种两剂疫苗来提高保护效力,以实现免于二次感染的目标。但是仍然要重点监测针对病毒的免疫力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

  “第一拨疫苗最好的效果可能都超不过自然免疫。如果自然感染都不能出现抵抗二次感染的中和抗体,疫苗的保护性会更有限。”金冬雁说,比如,灭活疫苗在激发黏膜免疫方面,比自然感染差很多。因为疫苗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的“死病毒”,不像正常的活病毒那样通过呼吸道黏膜去感染,所以有可能刺激不了甲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无法形成具有足够保护力度的黏膜免疫。再比如,台湾地区研究团队研发的DNA疫苗,在仓鼠试验中已经证实并不能阻止二次感染,只能消除症状。

  持续传播可能性不能低估

  “此次二次感染者鼻腔中病毒载量高,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其病毒载量很快下降,其传染性也会随之减弱。”袁国勇说,此次研究证实,群体免疫不太可能完全消除新冠病毒,因为即使患者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了免疫力,新冠病毒可能会像其他常见的引起普通感冒的4种人类冠状病毒OC43、229E、NL63或HKU1一样在人体内持续存在。既往研究显示,这4种冠状病毒也会导致反复感染。

  袁国勇指出,目前,核酸阳性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至少有一半是轻症患者。而此前有研究报告称,轻症患者在3个月后抗体水平迅速下降,因此已有研究人员提醒,不要低估了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由抗原组成略有不同的病毒株所引起的二次感染。此外,也有研究人员曾发现,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人体可能已存在可与新冠病毒发生反应的T细胞免疫。除抗体外,T细胞免疫也可能在改善再感染的严重程度方面发挥作用。

  “在发现首例患者后,欧洲又报道两例,具体会有多少人发生二次感染还要进一步监测。”金冬雁强调,“一流的科研工作对新冠病毒的防控策略、疫苗研制等都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疾控、临床、基础、病毒学研究无缝链接,短时间内合力攻关。”(记者 王潇雨)

关键词:病毒,患者,二次感染,蛋白,基因组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