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疫精神 践行医者使命
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携手同心,从迅即应对突发疫情,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到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再到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中国走出艰难时刻,这是举国上下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集体记忆。
这也是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不负使命的全景记录。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他们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逆行武汉,无畏凶险
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
2020年1月,严冬肃杀,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得知家乡有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敬伟坐不住了。“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这时候不回去,叫什么武汉人!”他再三请战,如愿加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一支由135人组成的逆行之师。
抵汉后,刘敬伟用乡音鼓励老乡:“莫得事情,都会好起来!”这句话,仿佛厚重有力的双手搀扶起虚弱无力的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光杰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对于儿子驰援武汉,他支持,“去吧,武汉人民需要你!”
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王光杰浏览着手机里翻拍自17年前的老照片。照片里,儿时的王光杰身着宽大的防护服,围着口罩,额头上顶着护目镜,尽显天真。“那时我还小,很好奇也很骄傲,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王光杰感慨万千。转眼间17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也像父亲一样毅然奔赴疫情前线。这不仅是父子血脉情深,更是医者使命相承。
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也有一老一少巾帼女将。61岁的孙铁英是该医疗队最年长者,曾征战于抗击“非典”和禽流感一线,再次直面疫情,她目光坚毅:“我是一名老兵,带领年轻医护人员冲在一线义不容辞!”23岁的鲁寒是该医疗队最年少者,当被问及“去前线,你怕吗”,她用“不怕,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将此次出征轻描淡写。他们以家国情赤子心,诠释了医者的热血担当。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千里驰援,更是一次万人请战的无畏逆行。接到组建援鄂抗疫医疗队指令后,中日友好医院仅2天时间就有2000余名医务人员报名参战。
北京协和医院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后,从无到有两度改建病房。由该医疗队牵头建设的重症病房在48小时内改造完成,并于当晚收治18名患者。
家人不能相伴左右,谁来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疫情之初,无声的恐惧充斥在隔离病房。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护理团队手绘暖心卡片,把人文关怀带入隔离病房。“不要害怕,相信我们!”“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一张张载满爱的小卡片被送至患者手中,将一缕“暖阳”洒向了隔离病房。
危急时刻,这支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组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发挥国家队优势和力量,深入一线开展临床会诊及救治,承担起最要紧、最关键、最难啃的“硬骨头”,建立起多项精准诊疗制度,累计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625名。
去重症病区,直面生死
疫情突发导致武汉市医疗资源出现挤兑。针对疫情初期患者数量激增与床位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国家集中资源和力量在武汉市建设扩充重症定点医院和救治床位,将全部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到综合实力最强且具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收治条件的综合医院,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开展救治。
胶着之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火速组建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分3批次,共175人,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多个重症病区。
2020年2月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队员倪忠负责的一名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救治。医生为患者插管时须穿戴正压头套,但此时,全院仅有的一套正压头套正由另一名麻醉师使用。时间不等人!倪忠在防护头罩外套上医用塑料袋,当即对患者实施插管……好在一切转危为安。
“心跳微弱,肺部坍塌!”这是该医疗队又一次紧急施救。身陷危急的是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即使在高流量吸氧联合无创通气的情况下,这名患者的氧合指数依然只有50%左右。情急之下,专家们作出了“插管抢救”的决定。可是,患者插管后氧合指数持续下降,甚至低至2%,心跳几乎要停止了。
危急关头,该医疗队队员王鹏提出大胆尝试: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肺复张”。王鹏深知,这样的操作存在很大风险,尤其对患者的心脏是个极大考验。“但在当时,已经没有第二种办法可以抢回患者的生命了。”放手一搏,换来令人欣喜的结果,患者的氧合指数开始直线上升,30%,70%,80%,90%……在场所有医护人员击掌欢呼。
救治危重症患者是一场“硬仗”,容不得喘息与放松。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乔莉称之为“掰开死神的手,把病人硬往回拽”,而这般惊心动魄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
2月27日晚10时,一名70岁的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意识不清……医务人员将其紧紧围住。一个个穿戴防护服的“大白”看似笨重,行动起来却矫捷而稳健,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气管切开手术的关键流程。
“操作时,我的脸跟患者凑得很近,也就10公分,在气管被切开的瞬间会有大量分泌物喷出,形成传播力极强的气溶胶……”乔莉说,每一次抢救都恍若在刀尖上跳舞。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危重症病区,35天时间累计收治患者78人,后又转战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抢救生命继续奋战。图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在对患者实施插管。国家卫生健康委供图
自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危重症病区以来,35天内累计收治患者78人,后又转战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抢救生命继续奋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独特优势,从传统医学宝库中寻找治疗方法、对症施治,是一个重要特点。“个性化诊疗,是此次救治重症患者的一大特色。虽然制定了固定方,但不拘泥于固定方。”中国中医科学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黄璐琦说。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边救治、边总结、边优化的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援鄂抗疫医疗队有意识地对症下药。
很快,中医药特色优势得以显现。驰援武汉不到10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援鄂抗疫医疗队接管的病区中,有8名患者康复出院。而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始邀请医疗队的中医专家联合会诊。随着该院其他病区陆续介入中医治疗,中西医相互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截至2020年3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援鄂抗疫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58例(多为重症和危重症)、出院140例,其中纯中医治疗出院88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援鄂医疗队在湖北的日日夜夜,用坚守和担当,不负性命相托,点燃希望之灯
去决战之地,破解难题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是院内多学科合作缩小版,作战灵活,各施所长,插管、护心、护肾、护肝、护脑……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他们决战在“新冠重症高地”,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专科临床支持,以高超精湛的医术和坚韧奉献的精神不断突破生命禁区。
2020年3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90后”护士王周圳在帮助患者用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中国人口报记者 潘松刚/摄
考虑到多数援鄂抗疫医疗队主要由感染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这三个学科的医护组成,其他学科人员相对较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快速反应,将院内多学科合作缩小版搬到各病区——组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集中医院插管、护心、护肾、护肝、护脑等领域尖兵,多学科合作,24小时值班待命。其中,护肾小分队负责破题“炎症风暴”——它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护肾小分队副队长何凡带领团队如此解题:通过血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炎症因子,缓解疾病进展。何凡说:“刚开始时,我们很着急。光谷院区住院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率为15%左右,患者病情急,自己却无用武之地。”经临床实践,护肾小分队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在阻断“炎症风暴”中的作用,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能够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于是,护肾小分队分工合作,3天左右将全院820余名患者病例参数一一梳理,针对个别患者给予建议。患者程春生经血液净化治疗6天,炎症因子不再增加,治疗效果显现。护肾小分队再接再厉,又完成了第二例、第三例……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战时医务处集中管理下,“尖刀连”每支小分队都在“新冠重症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养小分队制定《营养风险筛查表》,为新冠患者选择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中医药小分队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贡献中医经验和智慧;咽拭子采集小分队创新设计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重构采样流程;压疮专护攻关小分队制定个体防护计划,提升患者舒适度,促进康复……
战“疫”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累计收治住院患者3539人次,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3201人次,绝大多数患者康复出院。
去实验室,与病毒零距离
2020年2月初,在湖北省恩施州疫情防控最吃劲、最艰难的时刻,天津迅速组建援鄂抗疫医疗队。在分三批派驻的134名队员中,有从全市17家疾控中心和3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抽调的7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作为增援生力军,队员们一到驻地,立即投入战斗,与疾控同行携手并肩,开展流调、消杀、核酸检测等工作,成为恩施州抓好“阻隔”关键环节的强有力支撑。
2月20日,一名特殊无症状感染者引起津恩两地疾控人员的注意。初步调查,该患者1月14日从外地返乡,2月19日发病,期间没有任何可疑暴露,按此计算潜伏期超过了一个月,完全颠覆了疾控人员的专业认知。
在此情况下,疾控工作队流调人员重新梳理思路,提出了排查诊所、药店,筛查疑似症状患者,用最原始的办法排查传染源的想法,并得到了当地同行的认可。疾控工作队流调人员通过搜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附近9家药店的2034条就诊和购药记录,终于发现患者家属的购药痕迹并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一重要发现,让迷雾重重的传染路径明晰起来……
流调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的同时,核酸检验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自2月1日起,疾控工作队检验人员在7个实验室参与核酸检验工作,工作强度最大时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
“在恩施州的工作模式与在天津有不小的区别。在天津,由于样本量少,每次实验力求严谨,每一步都要思量再三。而在恩施州,根本不会留给检验人员多余的思考时间,既要分秒必争,又要保质保量,所有操作都要最简化,所有步骤都要形成肌肉记忆。”疾控工作队检验人员谭昭麟说,一天下来,被严实包裹在防护服里的检验人员就像处于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不停地、标准地重复着同一组动作。
3月2日当天,实验室中上千份样本堆积如山,更多的样本,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样本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实验室三道大门一闭,里面的人就与外界暂时断了联系,像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孤船,而这间狭小的实验室,就是他们栖身的船舱。“最后统计,我们一共处理了1898份样本,连我们自己都吓了一跳。”谭昭麟说,那天晚上,连阴的天空忽然放晴,露出满天星斗和一轮上弦新月,那是真正的披星戴月。
两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提出并实现1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排查的目标;累计检测样本37054份,占恩施州全部检测样本的86.2%;消毒重点场所236个、消毒面积14.6万平方米,培训当地消杀人员1860人次。
不破不还,就地再请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象征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武汉雷神山医院,见证着医务人员与疫情拼速度,与病魔抢生命的攻坚克难。病毒肆虐之时,全国9个省市、16支医疗队、286家医院累计3202名医务人员鏖战雷神山……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天,武汉雷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名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患者醒来,急切地想要表达什么。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队员吕明明读懂了他的眼神,连忙拿来纸笔。原来,患者想要联系家人,吃力地写下了女儿的名字。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ECMO团队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后,第一名实施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从生命垂危到成功脱机,他的康复点燃了队员们战胜疫情的斗志。
抗疫既是医疗战,也是心理战。辽宁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将共情医学、叙事医学等新理念纳入治疗方案中,用于患者的辅助治疗。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当我们第一天来到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搀扶我们进入病房的那一刻,我们就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这些天,正是有了你们的牺牲,你们的大爱,我们才能看到灿烂的阳光。”
2020年3月9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及转院,广东省第22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任务。本可以撤离的他们,却选择再次请战。“现在是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坚决打好武汉保卫战,不破新冠誓不还,恳请组织接受我们的请愿!”3月10日,医疗队集体写下请战书,强烈要求继续留守武汉,配合湖北省防疫指挥部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3月12日,随着湖北省防疫指挥部一声令下——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全体队员精神振奋,士气高涨。“一鼓作气,不胜不休,肩并肩、背靠背,守望互助,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医疗队队长余纳在动员会上,向全体队员发出号召。
可是,当接到全面进驻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ICU区A区任务时,队员们既兴奋又担忧——医疗队中22名有重症医学背景的医护人员正在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剩下的150名医护人员中,只有14名有重症医学背景。怎么办?必须实施科学管理,让这14名医护人员带领大家一同开展各项救治工作。同时,还要帮助医疗队员进行心理建设,向着多抢救一位患者、多学习一项技能的目标奋进。
4月8日凌晨,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医疗队刷屏了朋友圈。那一刻,队长余纳百感交集——“我知道,我们做到了!作为最后一支离开武汉的广东省援鄂抗疫医疗队,我们践行承诺,守护好了这座看似难以翻越的‘山’!”
4月15日,武汉雷神山医院举办了简短的休舱仪式,光荣完成使命。该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患者占比53.6%,累计治愈出院1964人,交上了院内零感染、院内零事故、废水零流出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虽然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疫情持续扩大,国内仍有多点散发零星病例的风险,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一刻也不能松懈,我们将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心全意护佑人民健康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