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可以说是异质性最强的一个疾病,就是在不同的心衰病人身上,引发心衰的病因不同,心衰的病变阶段不同、诱发心衰的诱因不同、病人的基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理不同,这些不同都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对此,医学界认识到心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心衰不仅仅是单个器官和系统的衰竭,而是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复杂网络系统的功能紊乱。
传统西药治疗心衰采用“金三角”治疗策略,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但可能由于西药作用机制较为单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近年来采用了“金三角”联合器械治疗的新策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心衰患者在治疗后5年内失去生命。对此,医学界认为以中医为代表的既强调整体观念又强调个体精准化的医疗模式可能是未来治疗心衰的重要发展方向,众多基础与临床研究也证实通络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整合调节作用,让衰竭的心脏恢复强劲。
中医脉络学说视野中的心力衰竭
中医和西医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心力衰竭,所指临床症状基本一致,如西医中心慌气短、动则加重,中医中描述为“夫心胀者,烦心短气”“身重而少气”。中医对心力衰竭原发疾病也有一定认识,如冠心病引发的心衰,称之为胸痹,风心病引发的心衰,称之为心痹,肺心病引发的心衰,称之为支饮,而且都有相应的治疗策略。
中医脉络学说认为,心气虚乏、运血无力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中医病机根本,络脉瘀阻是其中心环节,络息成积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这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室重构是心衰的基本机制的概念是相吻合的。因此,在中医脉络学说的指导下研制出通络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功能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乏力、水肿等临床症状,又能干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
通络中药多层面整合调节治疗心衰
如前所说,心衰是人体在基因、分子、细胞、器官、系统等多个层面上的功能紊乱,因此治疗心衰也必须从各个层面进行整合调节,通络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可以从细胞因子、能量代谢等多个层面治疗心衰,体现了通络中药在心衰治疗中的优越性。
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衰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2009年,国外学术杂志《Cell Immunol》上发表了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的论文,论文指出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显著降低不利于心脏健康的TNF-α、IL-10等因子水平,并增高具有保护心脏功能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提示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中药,对改善心脏中的细胞因子失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显著改善心脏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心衰指标。这说明调控细胞因子表达过程是通络药物芪苈强心胶囊防治心衰的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衰患者心肌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同样是多靶点的。心力衰竭发生时,患者会出现心脏能量代谢障碍,影响到心肌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芪苈强心胶囊不仅能改善循环血中能量物质及代谢产物含量,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心肌的能量供给,同时改善心肌细胞的氧化呼吸功能,从多个靶点作用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循证研究证实通络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
为了公正、客观、真实地评价芪苈强心胶囊的疗效,国内多家医学院校联合开展临床循证研究。研究完全按照国际临床试验的标准进行,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牵头,南京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23家三甲医院完成,共纳入512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患者给予传统的“金三角”心衰治疗方案,另一组患者在给予“金三角”的同时服用芪苈强心胶囊。该研究以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作为替代终点,以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试验目的。
NT-ProBNP是2014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推荐检查项目,其水平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升高,能够早期反映心脏结构改变导致的功能变化,可用于指导心衰的治疗,有助于判断各种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一般认为,NT-ProBNP水平降低30%以上是一个较好的治疗目标。
3个月的试验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降低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30%的患者比例显著更多(47.95%对31.98%);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症状,提高EF;较对照组在降低死亡、心衰再入院方面显著更优。安全性数据组间无显著差异。《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将该研究列为2013年亮点,并指出:传统中医学与西医联合可能给心衰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国内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通络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脏具有多靶点干预的治疗作用,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又能干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已被写入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并逐渐被国际认可,可对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心衰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