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启动肺癌免疫治疗药物三期临床试验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一分钟我国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有5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榜首。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新华网 袁馨晨 摄 “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愿望,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法,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我国今年将开展PD-1抑制剂Nivol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研究,“这意味着我国患者离获得国际最新肿瘤免疫治疗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两成鳞癌转移病人有望生存10年 自2013年美国《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评为“重大突破”以来,免疫疗法在针对黑色素瘤、肺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及结直肠癌等的治疗上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临床进展。 陆舜指出,抗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备受瞩目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旨在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 据了解,美国FDA在今年3月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PD-1抑制剂Nivolumab用于治疗在经含铂二联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又于10月10日批准了Nivolumab用于二线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而在今年7月,Nivolumab获得了在中国开展相关三期临床研究的批准。“我了解到的是,临床试验最快会在今年年底启动,希望肿瘤免疫治疗能尽快为中国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巨大突破。”陆舜表示。 “相较于化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方法,免疫治疗的毒性低、受众广,而且一旦有效,持续时间很长。”陆舜告诉记者,“免疫治疗只要产生效果,患者就有20%的十年生存率。而生存10年对转移性肿瘤患者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是目前其他现代治疗手段都达不到的。” 陆舜教授介绍肿瘤免疫治疗最新进展。新华网 袁馨晨 摄 特异性免疫疗法重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肺癌既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也是难以预防、难以被发现的疾病。陆舜建议,肺癌的高发人群可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螺旋CT筛查,力争尽早发现疾病,尽早治疗。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间断地受到外界物理、化学的刺激,很容易导致基因突变,可是为什么少部分人得了癌症,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患癌?“因为人体本身有免疫系统,如果身体出现什么异常,免疫系统会自动发挥作用,把‘外来的东西’干掉。”陆舜解释道,“肿瘤患者因为产生了免疫耐受,导致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杀伤。而打断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重新激活免疫细胞,通过重建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来抗击肿瘤,这是特异性免疫疗法的基础。” 陆舜强调,特异性免疫疗法和有些医院打着所谓“免疫治疗”的招牌来“包治百病”不同,“早在1863年,有人就提出了与肿瘤有关的‘免疫’概念,但是过去长期存在的免疫治疗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只有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才能真正使患者得到生存的获益。”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有机结合将优化治疗效果 据了解,免疫治疗在美国已经被批准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种针对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而临床上正在开展免疫治疗与化疗、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等联合治疗。 “比较理想的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有机结合。”陆舜表示,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缓解率较高,但是缓解时间比较短,大概在10-12个月左右,而免疫治疗的缓解率不高,10位患者中可能对二、三个人有效,但是一旦有效就能实现长期缓解,“如果能把这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肯定免疫治疗用于临床的优势的同时,免疫疗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依旧值得关注。“免疫治疗可能导致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比如可能引起间质性肺炎。”陆舜也表示,“有某些特别合并症的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比如活动性乙肝患者,治疗时需特别关注不良反应。” |
关键词:肺癌,免疫治疗,药物,三期临床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