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同样的食物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体现在餐后血糖、疾病干预和治疗效果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个体间的肠道菌群不同。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和林旭研究组,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指导精准营养干预改善代谢综合征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以腹型肥胖为核心特征,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也是其重要的病理表现。代谢综合征是发生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当的生活方式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在前期研究中,林旭研究组针对代谢综合征及其高风险人群进行了连续12周的饮食干预研究,利用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制谷物制品,可以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我们通过对花生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样本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个体化差异很大。”论文第一作者王烁告诉记者。
鉴于人群对花生干预响应程度的差异,研究人员根据每个代谢相关指标的前后改善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逆转情况,将花生干预组人群分为应答者与非应答者。研究人员应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利用干预前样本的菌群测序数据特征,建立了针对每个指标和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逆转情况的响应预测模型。
“在我们检测的9项临床指标中,有6项指标的预测模型取得了一定的预测效果,特别是在舒张压和体重的干预效果预测上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另外,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逆转情况也可通过预测模型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王烁说,不同的肠道菌群,影响了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的逆转水平。
此次研究表明了肠道菌群在精准营养干预改善代谢和治疗疾病策略中的关键地位,为后续以肠道菌群为功能性食物或药物的靶点研究,或为开展更大规模精准营养干预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