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这四句话精辟概括了白求恩精神的本质内涵。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把握。
1938年1月,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乘船来到中国。
1.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源于思想境界的升华,反映出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毛主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崇高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追求,使得白求恩远远超越了一般人对生命、对幸福、对得失的认识理解。一是献身理想的苦乐观。只要是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再大的苦难对白求恩来讲都是快乐。他在写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在一个破旧的庙宇里,在一尊二十英尺高的没有表情的佛像面前手术,如同在有自来水、电灯等现代化设备条件下一样地工作。过去的生活曾经引诱过我,但是为了理想,那些日子就让它一去不复返了吧。”白求恩以前在加拿大和美国过着“啤酒、咖啡、冰激凌、歌舞升平”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上,48岁的他和八路军战士一样,穿粗衣草鞋,吃杂粮咸菜,为了赶到一线抢救伤员经常忍饥挨饿,和部队一起急行军,但他从来都是激情饱满,曾经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做了71台手术。革命人永远年轻,只要心中有方向,胸中就有激情,就能不断焕发出战胜“小我”、不畏艰辛、压倒敌人的无穷力量。二是超越自我的利益观。白求恩做事情从来不计名利得失,我们很难用一般人的想法去揣度他。当时,为了照顾白求恩的身体和生活,毛主席批准给他每月100元津贴,(当时边区每人每月只有1元钱的津贴,每人每天1角钱的伙食费),白求恩立即回电坚决谢绝。他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我要钱做什么?我要穿得好、吃得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中国了。”可以说,白求恩没有丝毫的个人利益,他彻彻底底地把自己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完完全全地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工作和生活着。三是临危不惧的生死观。白求恩北上延安的路上,到处都有日军飞机的轰炸,几次都是刚刚离开,住地就被日军占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和紧跟后面的日军之间没有一点遮拦,这实在使人毛骨悚然,但这又是多么令人紧张和兴奋的一个星期啊!”他的手指受伤感染后,作为医生他明知道过度疲劳可能引发败血症,但为了多救治伤病员仍然忘我工作,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什么样的信念,决定着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一个忠于信仰、追求崇高的人,必定能够焕发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1938年10月28日,白求恩大夫在临近涞源前线的孙家庄小庙手术,不慎划破手指。
2.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源于高尚的职业操守,反映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白求恩精神的集中体现。白求恩对拜金主义极端鄙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一生都在为医疗社会化奔走呼喊。他那篇著名的“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的演讲,实际上是一篇医学人道主义的宣言,他要医务人员清除私利、关心病人、同情患者,诚心诚意为患者解除痛苦。他说:“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这些话即使今天听来,仍然感到振聋发聩,仍然让许多同志汗颜。白求恩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1935年,他从苏联访问回到加拿大后,经常发表演说盛赞苏联的医疗制度,并倡导成立了以“改善人民医疗卫生条件”为宗旨的保卫人民健康委员会,亲自任会长。他说:“同样是得了病,富人恢复了健康,穷人却死去了。因此,我们必须到人民中间去,深入每座城市、每幢房屋、每个农庄,挨家挨户把医药直接送过去。”他在晋察冀军区工作期间,驻地群众也知道八路军部队有个大名鼎鼎的白大夫,只要是有病找到他,他都是欣然前往。一次,一个4岁的小女孩被狼咬伤,颈部和气管的伤口不断流血,白求恩迅速进行清洗消毒并对气管进行缝合,最后顺利治愈,当年的4岁小女孩,现在已年过古稀、儿孙满堂。白求恩对伤病患者真诚服务。他把年仅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八路军官兵,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时护理力量不足,他就亲自给伤员打针喂药、抱着伤员解手。在看到八路军伤病员恶劣的就医环境后,他十分难过,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里的伤员躺在硬邦邦的砖炕上,下面铺着少量干草,身上仅有一套军服,身上充满污垢,他们的绷带几经洗涤,早已变成烂布条……我们必须要给予他们援助。”从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求恩对生命的怜悯和敬重。在白求恩手指被刺破的那台手术中,当时哨兵几次催促说敌人要进村了,伤员也恳求他“不要管我,快转移!”白求恩一面加快处理速度,一面向伤员讲:“我的孩子,谁也没有权利将你留下,你是我们的同志!”读到这里,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被白求恩舍己救人的大爱情怀所感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个白求恩的传人,华益慰冬天为病人查体总是先搓热双手、捂热听诊器,为给病人省钱连续进行9个小时的人工缝合;石磊离休后谢绝众多医院的高薪聘请,到家乡河南嵩县义务行医,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数万群众含泪为他送行;张笋从医17年,没受过一次投诉、没收过一次红包、没有一次医疗纠纷。古人讲:百业德为先。德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根基。说到底,人是一种精神动物,除了物质需求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博爱的情怀,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在模范医院做手术。
3.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源于强烈的使命担当,反映了他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白求恩来到中国后,唯一的目的就是救治伤员、打败侵略者,他目标笃定、心无旁骛、敬业乐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工作,他不知疲倦。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习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时,也谈到“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当然都是用在了工作上。”白求恩也是一样,他的时间都是用在了伤病员身上。只要有病人,白求恩就不顾一切疲劳,有时忘记了吃饭、洗脸、睡觉。在前线经常是走了很远的路,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布置手术室、搭建手术台,为伤员做手术。一次他午夜12点才做完手术去休息,前线又送来几名伤员,护士给伤员做了必要的处置,第二天凌晨才告诉白求恩,当他得知伤员已送来五六个小时了,就生气地说:“这些都是重伤员,时间就是生命,战士们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在后方工作,三五个晚上不睡觉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后不许这样照顾我!”他牺牲前,还拖着发高烧的身体给伤员动手术,直到晕倒被强行抬走后,仍念念不忘嘱咐说“遇有头部、腹部伤员一定叫我,即使睡觉也要叫醒我。”听到这些,周围的人都不禁潸然泪下。面对困难,他敢于担当。一个叫彭庆云的营长右臂受伤,感染严重、生命垂危。白求恩果断决定截肢,但当时没有带骨锯,他因陋就简将一把木工用的锯消毒后,把骨头锯断,彭庆云最后成长为“独臂将军”。彭庆云每当回忆白求恩时,都会说这条命是白求恩给他捡回来的。当时,八路军的医疗条件很差,很多困难无法克服,白求恩以担当的勇气带领大家寻求办法、攻克难关,从不轻易放弃,从不轻易退缩,从不轻易言败,极大改进了救治护理质量,挽救了更多八路军官兵生命。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白求恩进不求功、退不避过,紧要关头、紧急时刻,总能站出来拍板定案、雷厉风行、亲力亲为,从而感召和带动着周围的人。面对失职,他毫不容忍。白求恩要求最迅速地纠正一切不利于伤病员的现象,容不得半点的不负责任,对敷衍应付、掉以轻心的人毫不客气、不留情面。白求恩曾要求医生用鼻子闻伤员粪便味道判断腹泻性质,并亲自示范。当他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夫离着老远闻时,非常生气,就按住那人的头非让他近距离闻不可。白求恩每次战斗过后都对伤员情况、救治情况、感染情况、恢复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如果不改或改得不好,他就会大发脾气。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细致的态度,是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基础。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努力从本职岗位做起、从当前工作做起,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肩负起使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任务。
1939年白求恩大夫在完县(今顺平)神北村冒着酷暑工作。
4.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源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反映了他勇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把每一件事做精细、做精准、做精彩,凭借高超技术来救死扶伤,托举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是白求恩精神体系的基本方面。一是痴迷钻研,“把外科手术当做一门艺术”。无论是在年少求学的校园里,还是在战地夜色的孤灯下,都有白求恩孜孜不倦的身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贯穿了他整个一生,像永无止境追求艺术那样深怀热爱和虔诚。1926年,白求恩患上肺结核,在那个年代相当于被判了死刑。他强烈要求医生给他实施当时尚不成熟、风险很大的“人工气胸疗法”。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敢这样做,他说“我已经37岁了,要为人类做些更重要的事情,而且在我死亡之前要完成这一事业”。手术后,白求恩结合自己的康复状况进行研究,很快在治疗胸外科疾病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白求恩以命求知,蔡红霞以身试药,华益慰在弥留之际,还谆谆告诫他的学生兼主刀医生,自己术后的感受和手术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是对攀登技术高峰如痴如醉的具体体现。从他们身上应该感悟到,任何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潜心钻研、忘我投入、勤学苦练,把精进技术当做毕生的不懈追求。二是锐意创新,“不听任大自然的裁决”。虽然白求恩在中国战斗了只有513天,但他凭借艰苦的努力,克服了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等一切困难,以知难而进的劲头,完成了一般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有限的时间变成了珍贵的金子,研制出“卢沟桥药驮子”、“万能肋骨剪”等独具特色的战地医疗器械,首创了《游击战中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等六项成果,为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白求恩说“创造性工作的全部就是要尽力多救治一名伤员,为夺取中国抗战胜利多增添一份力量”。其实,白求恩眼中的创新并不深奥,就是依靠技术,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难题。这启示我们,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总结经验也是创新,解决问题同样是创新。只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创新人人可做,创新人人可为,创新人人可成。三是精巧细心,“有一双妇女的手”。白求恩认为,和蔼、仁慈、细致,有一双妇女的手,是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白求恩的严谨细致体现在点点滴滴,不但亲自检查和治疗每个伤员,而且对护理、消毒、器械准备、伤员伙食等各项工作都仔细过问查看。无论敌人的骚扰袭击多么危险,做手术的房屋多么破旧,消毒护理多么困难,他总是在技术上严格把关,不准有丝毫的粗疏大意。一次,一名医生给伤员正骨忘了上夹板,他大发雷霆之后又耐心地给那位医生讲解为什么要上夹板,并亲自演示操作。认真细致是每一位白求恩传人的共同特点,胥少汀常说“医生一刀子,病人一辈子”,曾经为一名部队干部成功修复了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梅桂森深入6省20多个县市,行程3万多公里,采集近千名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四代以内家族的DNA,建成了世界首家精神分裂症永生细胞库;周德华能把老干部的电话全都背下来,对每一个人的爱好、性格、病情都清清楚楚。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论在什么岗位,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以细求实、以严求实、以深求实,在一点一滴、一事一情中精耕细作、追求卓越。四是甘为人梯,“留下永不走的医疗队”。白求恩非常重视培训医务工作者,曾经反复说过:“外国医生支援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做一个个的手术,而是为中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自己的知识,除了通过手术示范、手把手传授等方式外,还创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举办“特种外科实习周”,编写《战地救护须知》、《十三步消毒法》等教材,为八路军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这启示我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大力倡导甘为人梯、倾心育人的良好风尚,自觉克服学术封锁、技术垄断等不良现象,积极为年轻人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环境,使党和军队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