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骨骼)”项目22日在北京举办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 思悦 摄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骨骼)”项目22日在北京举办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与会专家呼吁,公众要像重视“三高”一样关注“一低”问题,即重视低骨量带来的危害。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达到46.4%,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教授王临虹表示,骨质疏松症是影响居民健康的最常见的骨骼性疾病,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果不引起重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导致巨大的医疗和照护成本。
王临虹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基础骨量积累和年龄增大后骨量流失密切相关。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年龄增大是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公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及骨密度检测率较低是导致中国低骨量人群庞大的重要原因。
据悉,此次调查首次获得了中国人的骨峰值。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夏维波介绍说,骨量峰值指的是人体骨质生长期获得的最大骨矿物质含量。到达峰值后就开始走下坡,因此峰值骨量越高,峰值年龄越晚,可供人体“骨量银行”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因此,骨骼健康需要终生关注,公众应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营养习惯,在达到高峰前,尽量多储存骨量。
当日,篮球运动员易建联也参加了共享会。他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是更需要帮助的,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老年人的骨骼健康问题。同时,建议公众通过锻炼肌肉力量的方式,保持骨骼和骨关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