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库

王庭桂:抢占科技“制高点”

2018-12-07 15:19:46 作者: 来源: 长城网综合
分享:

  王庭桂,男,河北栾城县人,1 9 30年1 2月出生,1948年8月入伍,19 57年1月入党,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临床实验科主任医师。从事生化检验、临床科研工作46年,致力于免疫研究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独闯科技前沿领域,在全国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甲型肝炎病毒颗粒,并研究成功乙型肝炎病毒另一亚型无性繁殖,为我国肝炎的诊疗和预防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编《临床实用化验手册》两本,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北京军区范围内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成绩卓著,硕果累累”,用这句话来评价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临床实验科主任医师王庭桂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他从事临床医研工作46年,在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1项,三、四等奖多项。

  什么力量使他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说:“当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事业就会闪耀出亮色”。

  潜心研究病原抗体——

  让澳抗成为全民体检项目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高发率和危害性,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加大对乙型肝炎的研究。1966年,轰动世界医坛的消息传开了,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首例乙肝病毒颗粒,并约定俗成地把这种检查称作“澳抗”。时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化验科主治军医的王庭桂,得知这一消息,十分兴奋,他决心要尽快掌握这项技术,以造福国人。

  要在这个未知的领域里有所作为,对王庭桂来说,将是无比艰难的事情。

  1948年8月,家乡解放,初师刚毕业的王庭桂,怀着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的愿望,只身来到石家庄,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考虑到他是个“小文化人”,入伍到医院不久,组织上就安排他到高级护校化验班学习,一年学习期满后,又送他到天津第六军医学院检验提高班学习两年。之后,就回到医院,作为当时这个专业学历最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起临床一线化验医师和化验科负责人的工作。

  王庭桂深知,自己和周围如此薄弱的专业知识底子,要占领科技“制高点”,显然是有着巨大差距的。就在他为缩小差距而拼搏奋斗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夜之间,他被打成“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关入牛棚。在接受“改造”的8个月里,他从没放弃专业学习,每天夜深人静时,就“偷偷”地阅读有关专业资料。

  197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王庭桂也随之被“解放”出来,成为该小组的牵头人。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乙型肝炎的科研工作。

  当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研究实验就在化验科的一个台子上进行,实验仪器就是工作上所使用的那些装备。说是科研组,其实只有他一个人单枪匹马搞研究,其余成员仅仅“挂个号”。

  王庭桂没有被困难所吓到,依据仅能看到的很少一点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坚持土法上马,采取拿若干个肝炎病人的血液、一个一个去相配碰找的方法,去发现病原抗体。上千例病人的血液到哪去采集?一连几天,他扎进病案室,将有关病人的情况一一记在小本子上,尔后,骑自行车四处寻找病人采血。上午出去采血、下午做实验,经过7个多月行程900余公里,采集到1200余例病人血液逐一相配碰找,终于发现一例表面抗原抗体呈阳性者,捕捉到了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时间是1973年6月25日。

  这一研究成果,轰动国内医学界,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鉴定,为国内首次发现。一时间,全国著名院校、医院的专家学者纷纷来院参观见学。据此,国家卫生部专门发文,要求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今后查体必须作制各球蛋白血液检查,即“澳抗”检查。

  这一全国首创的研究成果,正值“文革”时期,既不让签署研究者的个人姓名,又没有给予相应奖励。今天,当人们谈及此事,都为王庭桂感到遗憾时,但他却没那样认为,总是很坦然地说:“作为一名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运用于l临床,造福于人民健康,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奖赏吗!

  痴心寻找防治之策——

  让肝炎病毒不再侵犯健康肌体

  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发现,更坚定了王庭桂在病毒抗体领域里研究的信心,他向肝炎的预防与治疗这一前沿科技“制高点”,发起一次次新的冲击。

  1979年8月15日,为王庭桂荣立二等功的庆功大会在和平医院礼堂举行。这是时隔6年,他又以一项填补国家空白的突出成绩,受到组织表彰。

  1977年初,国家卫生部发出疫情通报:鉴于甲型肝炎发病率在全国呈上升趋势,群体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情况,各级医疗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投入精力,尽快弄清此类型肝炎病毒,找到治疗与预防的有效办法。医院把甲型肝炎研究的重担,又一次交给了王庭桂。

  面对与乙型肝炎病毒研究时相差不多的研究条件,王庭桂毫不退缩,知难而上。研究没有国际标准血清,他就每天把化验肝功剩下的残血收集起来,运用“双盲法”,反复寻找抗原抗体;检测病人粪便没有保存、提取条件,他就运用土办法把病人的粪便直接捣碎、溶解、过滤,制出了悬液;做病毒标本梯度密度测定没有仪器,他就把实验搬到有条件的外单位,用人家的设备完成检测:做动物实验没有黑猩猩,他就四处求援,只身跑到云南,用那里生长的恒河猴代替。实验过程中发现6位价值极高的粪便,为确保准确无误,需要重新采集检测,6个病人住在市郊4县,最近的离医院也有15公里,年近5旬的王庭桂,骑着自行车,跑遍4县,将血便采来。经过对2000余例病人粪便反复化验检测,终于在1979年2月,从甲型肝炎病人粪便中检查出25—29毫微米的典型病毒颗粒。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结果在标准范围之内;在动物身上实验,产生出特异性高效价甲型肝炎抗体。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家甲型肝炎病原研究的空白,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此以后,甲型肝炎疫苗问世,使我国在甲型肝炎的治疗预防上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981年3月5日,一封来自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信放在王庭桂的办公桌上。打开信一看,一行行清秀隽永的字体和热情洋溢的话语映入眼帘。原来这是全军著名微生物学专家、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给王庭桂来的邀请协作信。信中是这样说的:“乙型肝炎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亦广为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由于该病毒至今不能在体外培养,制作疫苗的材料必须从患者血浆中提取,这样得到的病毒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和预防的需要。鉴于你在乙型肝炎病毒研究上的造诣,愿协作研究基因工程体外培养乙肝病毒的项目。”

  读着黄研究员的来信,王庭桂心里异常激动,因为这正是他发现乙肝病毒颗粒以来所想做的工作。他拿着信向医院领导作了汇报,院领导当即表了态,非常支持他能在这个方面作出新的成绩。

  从1981年4月起,王庭桂就把主要精力用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多次进京,同黄研究员的课题组一起研究课题攻关计划;跑遍北京各大医学图书馆,搜集国内外有关最新信息;走访北京、上海高等医学学府、医院,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全面掌握最新科技动态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了研究的具体设想,得到课题组的一致赞成。

  长期的临床检验实践,为王庭桂实现设想铺平了道路。大肠杆菌是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繁殖能力最强、最快的菌体,他就将乙肝病毒抗体DNA与大肠杆菌DNA重组。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验,终于使二者菌体相溶、相附、相生,解决了乙肝病毒不能体外培养的难题,为乙型肝炎疫苗的制作提供了足够的病原。

  他与黄翠芬合作的这一研究成果,新华社以“乙型肝炎病毒另一亚型无性繁殖成功”的题目作了报道,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1975年5月的一天,王庭桂到河北省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借用其仪器做乙肝病毒检验,他无意中发现实验台上放着4支丙种球蛋白,经打听是给某位省领导用的。受职业习惯的驱使,王庭桂在用1支作平衡仪器水平后,把其余3支拿了回来。他想把这种制品检测一下,看有否残留病毒。为保证化验的准确性,他将药液浓缩了50倍。化验结果令他吃惊,在这种直接注入人体的药品中,居然发现了乙肝病毒。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他在告知这位省领导不要再用这种药的同时,立即向军区卫生部作了汇报,军区又很快上报国家卫生部。经专家对该厂丙种球蛋白制品进行检查,得出了与王庭桂检验相同的结果。根据这种情况,国家卫生部以紧急电传通报的形式作出规定,今后凡血液制品,所采集血液必须经过严格的乙肝病毒检验,坚决禁止杜绝使用病毒感染者的血液。

  独辟拓宽治疗途径——

  让鸡蛋变为治病的良药

  王庭桂是较早注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病毒抗体研究运用于生物制品治病防病的人。

  1987年4月,他应邀参加在珠海举行的一个技术鉴定会。会问,在同与会代表交谈时,他结识了某生物开发公司的一位技术员,两人越谈越投机。对方怀着对王庭桂十分敬仰之心,详细询问着看是否有新技术可用于生物制品的开发,此时,王庭桂就将他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告诉了对方。这位技术员听后十分兴奋,当即打电话给公司总经理,一口答应买下了这项研究专利。

  这是一项什么研究如此吸引厂家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北方的仲秋,凉风习习。每到这个季节,婴幼儿患腹泻病的非常多。这种病用一般的消炎止泻药,效果迟钝,患儿往往因持续发热缺水,引起虚脱。临床治疗这种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补充液体。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农村婴幼儿得了这种病,就要住院,花销大,经济上难以承受。

  这一临床常见多发病引起了王庭桂的注意,怀着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减轻患儿经济负担的强烈使命感,他选中了这一课题,深入展开了研究工作。

  经过提取患儿粪便反复化验,从中检测出一种犹如车轮状的病原体,是导致患儿长期腹泻的元凶。轮状病原体找到了,那么其抗体又是什么呢?又经过数百次实验,病原抗体也被他捕捉到了。因为这是一般常见病,将病原抗体制成药剂或疫苗,价值小且价钱贵,一般老百姓承受不起。能否采用一种更为简便、便宜的方法,使患儿得到这种抗体、防止腹泻的发生呢?他从儿童一般都愿意吃鸡蛋中受到启示。如果鸡蛋里含有这种抗体,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在鸡身上搞起了实验。他让动物饲养室专门饲养了l0只体格健壮的母鸡,待鸡生蛋前,一一给其注入轮状病毒,通过鸡合成天然的抗体蛋白。鸡蛋生下来了,王庭桂仔细地化验检测起来,蛋清中没有发现抗体,他就从蛋黄中去寻找。蛋黄中发现了抗体,他又反复检测其含量,弄请用法用量。就这样,他把鸡蛋变成了治病的良药,不少患儿只要吃上十几个药蛋,不用打针输液,腹泻就止住了。

  他的这一发现属国内首创。研究成功后,珠海那家生物开发公司与医院签约,首付10万元办起了婴幼儿腹泻病毒抗体制品厂,使鸡蛋由营养佳品变为廉价的治疗小儿腹泻的特效药。

  鉴于王庭桂在临床科研中取得的突出成果,1992年,医院首批上报申请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他离休后,仍关心着医院临床科技工作,只要科室请他帮忙,他都有求必应,象在职时一样,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继续为“白求恩医院”的牌子增光添彩。

关键词:和平医院,典型人物,王庭桂,科技,制高点责任编辑: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