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广东省医师协会秘书长刘家平,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吴伟康,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志平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多地的300余名医学精英亲临会议现场,另有6个视频分会场的近300名医务工作者通过视频直播,收看了与会专家关于络病理论传承发展与通络中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分享。
来自全国多地的300余名医学精英亲临会议现场
络病理论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致辞
王省良校长致辞时强调,络病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络病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目前在全国40多家院校开课。目前很多疾病防治指南都照搬西方,希望通过络病学术年会这些会议,加强中西医交流,大家达成共识,制定出适合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防治指南。
广东省医师协会秘书长刘家平致辞
刘家平秘书长致辞时强调,没有医师的健康就没有人民的健康,关爱医师健康就是关爱人民的健康和未来!吴以岭院士一直心系医师们的健康,早在2013年12月就连同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设立中国医师协会以岭关爱医师健康专项基金,6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广大医师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感情、送关怀的“三送”活动。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吴伟康致辞
吴伟康教授致辞时指出,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络病理论起源于春秋的《黄帝内经》,吴以岭院士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构建“络病证治”体系,随后在理论指导下有了更多的成果;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长远目标,采取国际公认又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这一点通络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走在了前列;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除了省市级络病委员会,还建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国际络病学大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志平致辞
吕志平主委致辞时表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成立,为中医、西医等多学科交叉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现有委员151名。专委会积极开展络病学术交流和络病理论普及活动,仅2018年即开展大小交流活动二十余场,同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个课题研究,很多委员自发开展相关研究、撰写络病文章。
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通络中药成为防治慢病的“先进武器”
近年来,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问题,并呈现出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迹象。我国慢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慢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慢病致死人数已占到我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在中医理论的角度看来,这些病程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疾病都可以归为络病。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出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津力达颗粒等系列创新药物,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成为慢病防治时代的“中国方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荣教授作题为《络病研究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在学术报告环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荣教授作题为《络病研究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阐释了络脉及络病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信息,指出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中占有至为重要的作用,络学研究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是开拓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络学研究40年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活”“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络病理论指导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提高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络病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研发了一系列创新中药,促进中医络病学会建设和学科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作题为《从ESC指南的变迁看冠心病治疗现状与出路》的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在题为《从ESC指南的变迁看冠心病治疗现状与出路》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易损斑块、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为冠心病治疗的三大障碍,该病的治疗新策略应为血管全程保护,中药通心络胶囊能抑制稳定斑块、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障碍,有效治疗冠心病,被《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列为推荐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