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近视防控产品“眼花缭乱” 安全有效谁来保证?

2024-06-27 10:30:39 作者:王宁 王晖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

  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镜、药物……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各式各样的近视防控产品涌入市场,呈现在家长们面前,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不同近视防控产品适用场景不同,并非价格高、技术新的就好用,家长须谨慎选择。

  近视“低龄化”加剧 防控产品层出不穷

  记者近日来到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时值当日就诊高峰,散瞳、验光、配镜……每个诊室门口都排满了人,其中大多数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来验光配镜。

  今年12岁的朱云(化名)在妈妈的带领下走进验光室,坐到验光师对面进行视力测试。“双眼都是125度,比半年前增加了25度。”给她做检查的高级视光师刘春燕说。

  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朱云已是眼科医院的“常客”,从小学四年级发现近视起,开始采用功能性眼镜进行近视防控,每半年来复查一次,根据情况更换眼镜或调整治疗方案。

  今年6岁的小彤(化名)首次发现近视双眼度数均已达150度。“孩子从两岁多就迷上了看手机视频,再加上一些课程需要线上观看,用眼比较多。最近发现她看东西不太正常。”小彤的家长焦急地说。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接触镜专业主任张姝贤说,近几年,近视低龄化的趋势确实比较明显,总体来看,9-11岁是近视的高发年龄。儿童青少年首次确诊近视的度数通常在100度左右,也有个别患者因发现不及时,第一次就医便是高度近视。

  记者发现,多数儿童青少年不再选择常规的单焦点光学眼镜,而是倾向于各式各样带有近视矫正和防控功能的眼镜。记者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看到,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药物等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产品琳琅满目。

  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解释说,随着关于近视成因的科学研究持续深入,周边离焦理论、调节滞后理论、像差理论、对比敏感度理论等学说不断涌现,且被临床证实有效,于是诞生了很多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产品。

  李丽华说,临床实践表明,OK镜对于眼轴变长效果较为明显,仅适用于8岁以上、600度以内的患者配戴;多焦点RGP适合矫正近视度数较高、散光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多焦点软镜则适用于低度数低龄儿童,或者高度数低散光的儿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往往联合光学矫正一起使用;功能性框架眼镜由于不接触眼球,适用性更为广泛。

  另外,记者观察到,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眼镜价格差别较大。功能性框架眼镜平均价格在每副2500元左右,OK镜则可达每副8000元至12000多元不等。医生会基于症状进行推荐,患者根据各自偏好进行选择。

  根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接触镜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统计,2020年我国接触镜验配总量约达300万片,其中角膜塑形镜验配量超过200万片。李丽华介绍,从天津市眼科医院的门诊数据看,选择功能性框架眼镜的患者约占60%,选择OK镜的患者约占30%,另有少部分患者选择其他类别眼镜。

  如何保证安全有效?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为36.7%,初中71.4%,高中81.2%,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如何为儿童青少年选择安全、有效的近视防控产品,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发现,尽管近视的发病原因在医学界尚没有定论,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识,可作为判断和选择近视防控产品的依据。

  需要明确的是近视只可防控,不可治愈。多位专家表示,尽管各式各样的近视原因学说为近视防控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但近视“不可逆转、不可治愈”依然是业内共识。“现有的防控手段只能暂时矫正和延缓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恢复正常。唯一的特例是‘假性近视’,因短期内用眼过度造成的,如果及时调整还可恢复。”张姝贤说,但实际上,这一窗口期非常短,很难及时发现并抓住,每天来医院就诊的七八十名患者中,“假性近视”仅1-2例。

  对于防控产品的选择,记者发现,哪一种产品的近视防控效果更好,不可一概而论,只能根据论文文献和临床数据进行研判。“每一种产品都是有利有弊。例如,功能性框架眼镜价格低、副作用小,但影响日常运动,也会因佩戴不规范而降低效果;OK镜价格偏高,因接触眼球可能会产生过敏、不适等副作用,优点是夜里佩戴,不影响白天运动。”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王立书说。各类产品的防控效果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张姝贤表示,无论是框架眼镜还是接触性眼镜,一般来说,每年近视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便被认为有效果,有的可以控制在25度内,有的则可能超过75度。

  质量可靠是近视防控安全有效的基础。近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上海市消保委对浦东、徐汇等6个区域内销售的20个品牌20批次学生近视管理镜片进行了监督抽查和比较试验。经检测,有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15%。“目前,镜片市场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李丽华说,根据规定,接触类镜片需按照医疗器械标准进行三类临床测试,相关要求较高;功能性框架眼镜因没有纳入医疗器械监管,只能确保镜片品质达标,功能效果却没有标准。目前,市面上的功能性框架眼镜有200多种,只有不到10种有可靠的循证医学数据。王立书认为,验光的准确性也很重要,一些非专业机构的验光师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

  预防为主 需重视少儿“远视储备”

  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刻不容缓。专家认为,由于近视不可逆、无法治愈,儿童青少年开展近视防控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干预。

  家族遗传、长时间持续近距离阅读、户外活动少,用眼强度高、双眼视功能异常等均是近视的危险因素,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预防为主,重视“远视储备”。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与遗传、用眼过度、用眼环境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此,注意健康用眼,加强预防十分重要。李丽华介绍,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眼球为远视状态,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理想状况是12岁后才发育成正视眼。但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一些儿童在6岁前便消耗完远视储备,他们的近视风险便会大增。“如果把儿童视力健康比作银行,那么远视储备就相当于预防近视的‘储蓄’,这个积蓄消耗光了,就会近视。”李丽华说,因此,家长需注意监督儿童从小注意用眼卫生,少用电子产品,注意学习坐姿,适当户外活动。

  近视防控要做到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指出,儿童青少年处于不同的近视进展阶段,需要在规范监测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包括对近视儿童青少年进行矫正与控制。对近视前期儿童青少年——即尚未近视,但存在近视风险因素,或者其眼球生长速度表明有较高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近视预防。发现近视趋势后,临床上需要根据个体条件综合考量,给予科学的、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我们在早期监测诊断时,重点看眼睛结构和功能,结构问题通常采用特殊镜片,功能问题采用康复训练,高度近视患者需谨防并发症。”李丽华说。

  专家表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形成合力。张姝贤说,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港湾,家长对孩子的作息、饮食、用眼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视力健康。同时,学校在保障课间休息、规范眼保健操、开展用眼健康教育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自2021年起,天津将全市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工作纳入20项民心工程之一,截至2023年底,共完成415万余人次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工作,并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和视力发育档案,有助于构筑一道科学的视力健康防线。王立书还建议,政府加强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共同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光明未来。

关键词:近视,防控,眼镜,产品,眼科医院责任编辑: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