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有人不自觉地抠手、啃指甲。很多人表示,虽然知道这种习惯很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即使把手抠出血还是停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抠手是不是一种病呢?
负面情绪的外在表现
很多网友分享说,从小就形成了用抠手来缓解焦虑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成年;当感到焦虑时,往往会下意识地抠手,越焦虑抠手越频繁。回想我们小时候,做错事被大人批评了,内心非常焦虑和不安,这时,是不是会忍不住抠手呢?抠手作为焦虑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让人发泄内心压抑的不安,起到自我安抚的作用。
当发现抠手可以缓解焦虑后,每当感到焦虑时,有些人就忍不住用抠手来缓解焦虑。这种越焦虑越抠手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该现象。这个理论叫“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斯金纳提出。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做了一个小鼠实验。实验中,小鼠被关在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个压杆,碰到这个压杆,就会有食物掉下来。一开始,小鼠在箱子里随意摸索,直到一次偶然的操作,碰到压杆,获得食物。多次之后,小鼠就习得了这个规律:想要食物就去按压杆。用抠手来缓解焦虑也是这个道理,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抠手可以缓解焦虑,多次之后,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后一旦焦虑就不自觉抠手,时间久了,便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通过攻击自己获得愉悦
有人说,看到抠手出血,有一种莫名的愉快感。他们不停地抠手,抠出血,享受出血的快感。啃指甲啃出血也是这个道理。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呢?其实这是一种带有自虐倾向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发泄压抑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空虚、憎恨、抑郁等。
有个网友发帖称,当感到愤怒,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时,就会一直抠手,把手抠出血之后,内心就舒服了。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习惯压抑愤怒的人群身上。在他们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有愤怒时家长不允许表达,使得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由于愤怒无法对外宣泄,他们就把愤怒转向自己,通过攻击自己获得快乐体验。
有的人则表示,当内心感到虚无麻木时,就不自觉抠手,直到抠出血获得疼痛感,才能感受到自己鲜活的生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还有的人表示,由于自我厌恶自我憎恨,比如觉得自己的手不好看,通过把手抠得惨不忍睹来自我惩罚,从而释放了这些负面情绪,内心获得愉悦。
如果抠手的行为演变成强迫症,比如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来抠手,手部损害严重,因无法控制自己感到很痛苦,且没法正常地学习和工作,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就医,寻求专业的药物或心理治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内心非常痛苦,用抠手来自我虐待,并已严重影响生活,同样建议寻求心理援助。
不影响身心健康不算疾病
如果抠手能够缓解焦虑,释放负面情绪,不带来身心困扰,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不算病态行为。因为人在焦虑或有负面情绪时,通常都会做一些事情来缓解。有人抠手,有人抖腿,有人啃指甲,有人刷手机,有人买买买,每个人有自己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
抠手是一个外显的结果,起因则是内在的负面情绪。要改善抠手行为,不仅要调整行为,更要调整情绪。
首先我们先要察觉一下,什么情况下会抠手?是不是最近压力较大感到焦虑,还是有什么负面情绪?当有不良情绪冒出,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跟朋友倾诉等有益的方式去调节情绪,当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抠手的频率也会降低。
其次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减少指间倒刺的产生;勤剪指甲、带上指套,阻断抠手行为也可以抑制抠手的行为。
此外,冥想被证明是缓解负面情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忍不住抠手时,让自己暂停下来,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到胸口,保持专注地呼吸,任情绪和思绪自然浮起消失。每天坚持至少10分钟的冥想,一段时间后,负面情绪将得到改善,抠手的习惯将得以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