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能缓解医患矛盾吗?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于今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6月7日《北京晨报》) “家庭医生”,貌似距离咱普通群众非常遥远。可现在“家庭医生”有望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它能成为缓解医患矛盾的有力举措吗,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与欧美等国以提供上门个性化服务为主的“私人医生”不同,中国的家庭医生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或乡村医生担任。医生和居民签约,形成“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关系,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保健、健康教育和指导等。基本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老百姓还是习惯去“大医院”看病,小医院、小诊所因此病人稀少。大型医院仍然门庭若市,门诊大厅、诊室门前,到处排着长队。患者去医院看个门诊,少则要两三小时,多则大半天;好不容易见到了医生,五分钟、十分钟就已看完,不少患者心里嘀咕医生好像对自己不够重视。而门诊医生也苦不堪言,半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连水都不敢喝多一口,担心要上厕所而耽误了病人看病的时间。双方皆不满意,那医患冲突可就不远矣。 其实,也不能全怪咱老百姓只认大医院、大品牌、名家名医。在医疗水平、服务态度、规范程度上,大医院和小诊所,名医和普通医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医生”的出现,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解就医矛盾。首先,医患双方彼此知根知底,便于医患彼此建立信任和感情,医生熟悉病人病情,病人了解医生医疗水平。对于一般病情,“家庭医生”可以很快捷、很准确地予以确诊并治疗。其次,对于病情确需上转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协助转诊,并且由于家庭医生团队具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可以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待患者经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稳定病情后,可以下转回社区,由家庭医生团队继续负责患者的诊疗、康复等工作。 尽管“家庭医生”有多方的赞誉,并在全国不断涌现,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少,譬如大多有名无实,炒作概念的居多,很多都不能为居民提供周到优质的上门服务,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状况。据此前北京商报报道,尽管北京市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推行了四年,但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没听说过这项制度,有的仅签约了三四个家庭,家庭医生对社区患者来说可谓“水中月、镜中花”。 “家庭医生”真正被老百姓认可,真正起到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马可见 |
关键词:家庭医生,医患矛盾,中西医诊治,病人,病情,北京晨报,私人医生,门诊,医疗水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