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破解“儿科医生困境”还需多方合力
儿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一旦病情加重就会危及生命,而且患者年龄小、无法清楚表达,医生需凭借经验诊疗。孩子身体不适时,父母第一选择往往是送医,直接增加了儿科的工作量。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送医时陪护人员多,儿科诊室内人满为患,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经常会被家长抱怨,遭误解、受委屈甚至成了儿科医生的“家常便饭”。(中国新闻网7月15日) 据统计,我国每千名儿童,对应的儿科医生只有0.34名。一边是家长抱怨,儿科爆满,排队四五个小时看病只有三分钟;另一边,儿科却因为风险高“不赚钱”,成为综合医院眼中的“烫手山芋”。医学界更是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俗语,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医疗暴力高于其他专业、收入与付出失衡、缺乏安全感与尊重等原因,使得近年来很多儿科医生和临床医学生纷纷逃离儿科,远离儿科,而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儿科医生的稀缺势必会更加严重。 笔者认为,出现儿科医生荒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儿科医生后备人数比较少,上世纪末,全国所有高校的儿科本科教育被砍掉,本意是希望儿科医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专科医生,却没想到出现“儿科医生荒”。调查显示,当前工作在一线的儿科医生,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回头来看,当时应该保留本科教育,激励大家往更高层次深造,而不是直接砍掉,目前,已有8所高校恢复了儿科本科教育。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使得许多医生对儿科望而却步。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身上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不少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超,认真地履行了救死扶伤的天职,大部分患者对医生也比较理解,即便自身或者亲属有相应病情,只要医生能够尽心尽职地治疗,就不会怪罪医生。然而,少数胡搅蛮缠者的存在,却扰乱了整个医疗环境,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更高,儿科是“哑科”,医生与患儿无法直接交流,风险就很大,加之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家人十分关心,出现暴力伤医的可能性更大。 说到底,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无奈的时候,所以当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请大家多给他们一些理解。此外,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也是造成儿科医生稀缺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儿科医生工作强度更大,长期处于连轴转状态,而他们的收入却远远低于其他科室。无论是儿童医院还是综合医院的儿科,基本都难以“自负盈亏”,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及现有的医疗体制结构下,儿科医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其他行业少得多,超时的劳动时间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匹配。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儿科医生的缺乏。 要破解当前“儿科医生困境”还需多方合力,不光要提高儿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还要为他们营造一个优良和工作环境,让他们干的“安心”。一方面要强化医疗体制顶层设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高校儿科人才培养教育,特别是在儿科医生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上调整分配机制,让医生的劳动付出体现在薪酬和待遇上;另一方面要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提高儿科医生行业认同度,要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无理取闹,维护儿科医生的尊严,还要教育引导医生与患者相互理解,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就医环境,让儿科真正充满童声和欢笑。 |
关键词:儿科医生,本科教育,科室,白衣天使,烫手山芋,自负盈亏,医疗纠纷,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