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阮长耿: 科技创新 要瞄准世界前沿方向
两院院士话创新 新华报业网讯 提起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提了三个关键词:协同、转化、新方向。 与过去单枪匹马不同,如今,知识创新远远不是单个人的工作,需要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协作协同,集成创新是必然趋势。阮长耿说:“拿血液学科来说,一个庞大的团队由100多名临床医师、近300名护理人员、70多名实验室诊断医生和14名从事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的专家组成,各个层面紧密的协作非常关键,这样才能迸发出创新活力。不同研究单位、不同学科之间要创新合作方式,比如省科技厅成立的生命健康专项,科研院所、高校围绕医院成立‘网络医院’,围绕临床重要难题开展基础研究,带动全省医学发展与建设,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有了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将其与实际应用结合至关重要。“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阮长耿说,目前国内这么大的医疗市场,成果应用到临床,帮助疾病诊断、药物开发,帮助病人降低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都需要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不仅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更重要的是申请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江苏地方经济服务。这就必须让研究成果变成专利,流动起来,不能停留在论文和课题上。”阮长耿说,目前省内已有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但双方对接仍然存在困难,高校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企业找不到好的合作伙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还有待资源的有效整合。 阮长耿举例说,国际上第一组单克隆抗体是他在法国进修期间鉴定出来的,有美国科研人员晚5年做出不同位置的单克隆抗体,很快与医院、企业协作,做临床试验,很快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单克隆抗体,就占领很大的医疗市场。“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不够成熟的。”阮长耿建议,如果政府能在政策层面形成多层次立体体系,建立其他投资渠道和对其他渠道投资的刺激,一些风险大、民间投资困难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产业化之路会比较顺畅。 阮长耿告诉记者,健康产业是第六次工业革命,大数据应用为医学研究带来新的技术手段,比如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疾病和人本质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研发新的靶向药物。“学科第一代领头人陈悦书教授,很早就提出从生物化学角度进行医疗诊断,目前仍然是一个前沿研究方向。目前学科三个创新方向——血栓与止血、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分子发病机制为突破口,只有在创新方向上做精做深,才能做出一流成果,占据国际领军地位。” |
关键词:阮长耿,学科,高校,单克隆抗体,基础研究,医疗市场,医院,医学研究,恶性血液病,创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