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完寒假不适应 摆脱“假期综合征”要“对心下药”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假期综合征”困扰着许多学生和家长。专家表示,要想打败孩子们的“假期综合征”,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是因为害怕什么而不想上学的,家长与学校才能“对症下药”。 现象: 频受“假期综合征”困扰 近日,笔者在东莞东城初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等几所学校走访,不少中学生向笔者透露,刚放完寒假回来,“玩心”依然在,短时间内很难调整回来。对于刚上学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在寒假里,基本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有时会在凌晨后入睡,次日一般要睡到十点多才能醒来,作息时间毫无规律可言,想到接下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及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就感到很焦虑。” 笔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家庭利用寒假出游,旅途的美景更增添孩子的“游离”状态。长时间离开了学校有规律的学习环境,不少依然沉浸于寒假生活的学生对开学产生了恐惧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专家称之为“开学恐惧症”,也叫“假期综合征。”专家对此表示,家长也并不用过于担心,孩子的这种“假期综合征”症状一般在上学一两周之后就会消除,家长在孩子的调整阶段不必过于心急,不要以强硬的态度命令孩子,而要以引导、鼓励和亲情互动的方式诱导。 对策: 关键要“对心下药” 实际上,每到新学期来临的时候,都有一批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他们的临床特征各不相同,但大部分都有情绪低落、疲劳、失眠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低烧、心慌、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究其原因,这些都是“假期综合征”的表现,是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据了解,患上“假期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想打败孩子们的“假期综合征”,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是因为害怕什么而不想上学的,家长与学校才能“对症下药”。 专家表示,要让孩子尽快恢复假期前的学习状态,家长充当了关键角色,要进行积极的干预。一方面,家长不仅需要督促学生尽快改变不良的作息时间,适应学校的规律生活,还要关心孩子上学后的学习状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孩子回家后,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避免养成拖拉的坏习惯。此外,由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囤积年货,孩子比往常吃到更多的糖果、饼干等零食,容易出现三餐不定时、喜好吃零食等偏食现象。因此专家建议,开学后可以让孩子减少零食的摄入,适当为孩子补充一些牛奶、核桃、豆类、鱼类和新鲜的瓜果蔬菜,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睡眠质量和补充大脑能量。 链接 如何摆脱“假期综合征”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假期综合征”?专家表示孩子们从寒假无忧无虑的玩乐过渡到学校的紧张学习氛围,出现一些不适应的表现很正常,就像成人放长假后不愿上班一样,要想走上正轨,需要一个过渡期。 甩掉“假期综合征”,重点还是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新环境、新变化,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多交一些朋友。因此,假期后,学生应当自觉控制玩游戏机、上网的时间,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当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要自我安慰,自我鼓励,也要自我批评,调动内心的力量。据了解,饮食无规律、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也是假期综合症的诱因,对此,同学们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周末约上新同学一起打球,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等。 同时,家长也需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作息时间表以及新学期的新目标,为孩子做积极的心理辅导,跟孩子们一起进入学习状态。譬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顾上学年的成绩和收获,帮助孩子发现过去的一学期自己学会了哪些本领,并一起憧憬新学期还会学到哪些本领,从而激励孩子对上学的期待。要注意的是,引导孩子“收心”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过渡期。如果家长太着急,或者经常“唠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甚至逆反的情绪,导致事倍功半。 |
关键词:假期,寒假,假期综合征,家长,躯体症状,唠叨,对心下药,对症下药,游离,开学 |